回顾上期>>>每日一句习近平用典(173)——十年磨一剑
更多精彩请看>>>【2016公务员遴选考试必看复习资料】习近平用典大汇总(附典故解析1-100)
习大大的话: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教育系统和各高校抓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作成效明显。要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真正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高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2017年5月3日
【出自】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释义】
“春风化雨”中“化”字是化生和养育的意思,这个词的本意是指能长养万物的风和雨,现常被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熏陶。《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有如时雨化之者”指的是:教导学生要像及时的雨水滋润万物一样。在汉代刘向编著的《说苑·贵德》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后人沿用至今,常以“春风化雨”或“时雨春风”来称颂师长的教诲。而“润物无声”一词则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原句是说春雨随春风而来,在夜里悄悄洒落,无声得滋润万物。“润物无声”原是形容春雨的,后也被用来形容教育,含有潜移默化的意思。
就教育而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注重的是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也就是说,教导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在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去启发他,在他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去引导他。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启发式教育。朱熹认为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或“口欲言而未能”之际适时加以启发,其效果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样:“此正所谓时雨之化。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己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小雨,忽然得这些小雨来,生意岂可御也。”
教师在教导学生时需要使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高校在建设校风、学风时同样也需要使用这样的方法。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曾说过:“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要办好我国高校,要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之一就是要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正如习近平所说:“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引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旨在鼓励高校党委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高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