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遴选公务员笔试面试热点】公选王2017年12月遴选考试热点汇总
一、70岁老人“被死亡”,工作人员表示:年龄大了,猜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高寿本是件高兴的事,可当江西九江柴桑区江洲镇9号村3名70岁以上的老人去领高龄补贴时,却突然发现自己“被死亡”了。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因年龄大了,猜的,会调查事情原因并立即纠正错误,但需要老人配合交下材料。很难想象,关乎老人的生死大事,工作人员竟然靠“猜”了事;见到活人不仅不立即纠正错误,竟还需要“配合交下材料”,其工作态度之蛮横粗暴、工作作风之浮皮潦草可见一斑。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奇闻怪事并不鲜见:让申请助学金或困难补助的贫困生公开演讲,当众诉苦、互相比穷;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怀抱材料、四处奔波,只为领取并不丰厚的残疾人补助金……这些面对弱势群体、却很不近人情的举措,表面上看是某些单位及其管理者工作作风不实,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相关管理者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淡漠的体现,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恻隐之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管理者当时时检视自己的为民情怀,在保障受助者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把党和政府的暖心政策执行好、落实好。
高龄补贴、贫困生补助、残疾人补助,都是党委政府依法为一些特殊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目的是为了提高这些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既是公共服务的一种,也是社会保障的职责所在。老人、残疾人、贫困生等弱势群体理应享有在保持尊严的同时接受救助的权利,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也应当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既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要保护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福利补助的确需要从严把关。政府部门应完善制度流程,要求工作人员进行扎实细致的调查走访,不把决定的权力下放给有限的一两名工作人员,依托信息公开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尽可能地杜绝舞弊作假。(11.29更新)
二、多地政府官网频现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
近日,多地政府官网频现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的情况,诸如个人电话号码、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被主动“公示”于政务网站上,并可任意下载获取,引发人们关注。正如一名网友所说:“信息公开竟成了隐私公开,实在是不应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根据这一规定,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谁公开谁审查、谁审查谁负责”和“先审查后公开”的原则,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预先审查。
然而,法律已明确了相关原则,且规范了信息公开的具体流程,为什么还会发生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事件?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进行的审查并未得到严格执行。而且,当个人隐私信息被“晒出来”的错误发生后,仍无人对此亡羊补牢、进行及时的自我纠错。更重要的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并未树立起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界定和重要性的认知还很模糊,导致在工作中不自觉地泄露个人隐私。其实,政府工作人员若能换位思考,像保护自身隐私安全一样保护每一位公民的个人隐私安全,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也许就会大大降低。政府作为治理规则的制定者、个人隐私保护理念的倡导者、惩治侵犯个人隐私违法犯罪的执法者,不仅应身体力行,严格执行个人隐私保护的规章制度,更应以身作则,在保护个人隐私上率先垂范。(11.29更新)
三、王蒙徽:到2020年我国各城市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11月30日说,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基本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机构普遍实行垃圾分类,作为先行先试的46个城市要初步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群策群力,用综合的、全局的思维来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加快垃圾分类工作。到2035年,各城市全面建立垃圾分类制度。
从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具体安排上看,王蒙徽说,要广泛发动公众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快立法进程为垃圾分类提供长期保障;要抓住重点环节,做到分类投放精准、杜绝先分后混、分类运输系统健全、分类处理设施完善;要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步伐,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12.2更新)
四、“女德班”“豫章书院”所谓的“传统文化”为何大行其道?
“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女人就应该在最底层”……近日,辽宁抚顺一个所谓“女德班”的种种言论,引来质疑。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已作出回应,认为该校教学内容中存在着有悖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勒令其立即停办。类似现象,绝非只有这一家女德班。前段时间,江西一家名为“豫章书院”的民办教育机构,也曾以戒尺、“龙鞭”、关“小黑屋”等方式体罚学生。在这家书院中,山长和教官、国学教育和军事管理、仿古建筑和铁丝栅栏、中国的礼乐之教和日本的森田疗法,形成了一个怪异的组合。而他们却自称,自己进行的是“古法教育”。
可以说,从“女德班”的奇谈怪论,到豫章书院的暴力体罚,这绝非他们所言的“传统文化”。但值得深思的是,他们为何能招收到大量学生?面对青春叛逆的孩子,家庭教育无力之时,一些人打出“传统”的旗号,让很多家长失去了辨别力。民办教育机构也好、公益性群众组织也好,本来都应该是公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而此类机构挂羊头卖狗肉,以非学历国学培训代替正式的义务教育,以反现代的训诫代替传播文化精神的教养,瞄准了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牟利。这不仅祸害了孩子,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蒙尘。
应该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教育事业大有裨益。但是把糟粕标榜为“文化”,其实是真正的“反文化”。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决不能让一些人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招摇撞骗。相关部门虽已介入调查,但为何女德班能明目张胆地进入教育行业,并形成开班教学、外出演讲、售书卖盘的产业链?政府机关在制定准入标准、加强监督监管等方面还大有可为。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而“学有所教”是每个人的心愿,唯有立足当下,在教育领域激活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的水脉,滋养现代人的心田。(12.5更新)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