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不能过,还有脚不能到的地方吗?”前不久,一位副市长到山区访贫,因为路滑不能行车,遂改成徒步走访。他与未建新房的贫困户一一面谈,摸清真实情况后,才放心离去。这种执着,赢得当地群众点赞。
紧盯问题,不畏险阻,到群众最需要、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体现的是访真贫的态度、真调研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调研新风劲吹,干部下基层勤了,问的问题也更接地气。对此,群众看在眼里。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走过场、重摆拍的作秀式调研,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踩点式调研,先出报告、再找例证的逆向式调研。种种调研虚浮症,调而不研、回避落实,违背了调研的初衷,暴露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弊,不能不引起警惕。
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如同声音隔墙传递会有所损失,调研如果不是“一竿子插到底”,就难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周恩来同志曾到上海一家钢铁厂调研,看到转炉车间的工人操作时都汗流满面,他随即指示要关心工人疾苦、改善工人生产条件。不久后,国务院就发出了工业企业必须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了解情况,就得学习,就得调查。实打实调研,不凭想象办事,依靠事实说话,制定措施、布置工作才能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不可否认,如今交通、通信十分发达,无论是通过专题汇报,还是视频直播,都能比以往更快捷地了解基层情况。然而,仍有必要强调“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因为通过实地走访、当面交谈,总能聊出一些平常不太能想到的问题,从而纠正一些认识上的偏差。1961年春,邓小平同志深入京郊农村调查,在公共食堂仔细察看,发现了难以下咽的棒核儿面窝头。正因有了真实的所见所闻,才有了后来他作出的关于调整社队规模、公共食堂等方面问题的报告。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研的过程,往往是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省略不得,更马虎不得。
领导干部是不是把调研当回事,有没有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群众心中有杆秤。摸摸被褥暖不暖和,看看帐篷有没有加厚,尝尝农民家里的水好不好喝,和乡亲们一起盘腿而坐、细心交谈……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基层调研,到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广大城乡。一位村民感慨:总书记关心的问题特别具体,都是老百姓的日常生计。其实,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对治理者来说,扎实走访、考察也能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这正是调研的意义所在。
毛泽东同志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行走在基层,扭住真问题,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与水平,我们的决策才能更科学、更具针对性。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