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报告要点>>>【2016广东梅州遴选公务员考点】解析2016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要点
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0日在梅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梅州市市长 谭君铁
各位代表:
我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参议,请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主要成就及2015年工作回顾
……(回顾成绩 略)
各位代表,回首五年来的历程,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从梅州的实际出发,扬长补短,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狠抓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实体经济,狠抓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才能夯实梅州加快发展的基础。必须抢抓发展机遇,争取和利用好原中央苏区、粤东西北两大振兴政策,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聚焦产业和项目建设,才能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质量。必须改革创新、开放发展,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开放汇聚能量,才能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推动梅州经济行稳致远,社会稳定和谐。必须务实为民,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实事、解难题,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汇聚发展的最大力量,实现富庶美丽和谐幸福梅州的梦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与振兴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业层次低,工业短板突出,重大项目和优势骨干企业少,支撑振兴发展的根基尚不牢固。二是“外通内连”的综合快速交通网络尚未形成,生产要素集聚度低,物流和生产成本较高。三是中心城区产业积聚度低,未能形成产城互促,对全市城乡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四是城乡基础设施欠账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弱,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五是少数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职不到位,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和2016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梅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根据市委《建议》,市政府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市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振兴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全市GDP力争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GDP年均增长8%左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嘉应新区起步区基本建成扩容提质示范区,带动各县(市、区)新区全面开发;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成为广东山区重要的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打造成为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和全区域休闲度假目的地。围绕实现上述目标,《纲要》还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任务和措施。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依法治市和党的领导六大原则,大力实施“一区两带”发展战略,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的整体性。一是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完善“一区两带”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产业,改造提升烟草、电力、建材、五金机电、陶瓷等传统产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高产业积聚能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以协调发展为导向,坚持统筹兼顾,着力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县域经济、社会事业等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抓好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中心城区和县城的核心带动能力,建设一批经济强县和中心镇,推动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城乡共同发展、区域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协调、社会与经济发展更加和谐的新格局。三是以绿色发展为保障,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以开放发展为牵引,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东南亚沿线国家和珠三角、汕潮揭、海西区、赣苏浙、港澳台等地的交流合作,致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鼓励、吸引乡贤回乡投资兴业,推进外经贸发展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五是以共享发展为根本,建立完善民生保障各项体制机制。致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就业创业和收入水平,实施精准扶贫、源头治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创建卫生强市,打造健康梅州,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看到,全球经济仍延续疲弱复苏态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比较多,经济和贸易增长呈现“双低”态势。从国内看,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速趋势性、周期性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尤其是我国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措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有效投资将得到提高,经济增长内涵将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的活力将全面迸发;省委、省政府在大力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同时,对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采取更加特殊的扶持政策,将为我市振兴发展提供更强的动能。从梅州自身情况看,这几年通过大力推进“三大抓手”工作,聚焦产业和项目建设,打基础、建平台、聚产业,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加上我们有“两大振兴政策”的强力支持,以及广州市的全面对口帮扶,可以说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只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群策群力,既保持忧患意识,做好应对更大困难挑战的准备,又对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扎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一定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扭紧“三大抓手”,深入实施“一区两带”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确保“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
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是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紧扭 “三大抓手”,全力推进“一区两带”建设
着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打造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交通枢纽,加快构建对外综合快速交通体系,提升互通互联水平。加快推进兴华、梅平、大潮(含大漳支线)高速公路建设,确保无障碍施工;动工建设梅州东环高速、大丰华高速丰顺至五华段、兴汕高速五华至陆河段。确保梅汕客专实现无障碍施工,力争年底前动工建设龙川-梅州-龙岩高铁,继续抓好鹰梅、浦梅铁路前期跟进工作。加快推动梅县机场迁建。优化路网结构,升级改造国省道120公里,提高普通公路的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完善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市中心枢纽汽车站建设,建成一批纯电动公交车充电站。抓好广东省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梅州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动大埔电厂二期和华润热电联供等能源重点项目的立项建设工作。加强航道养护管理,保障航道安全畅通。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实施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完成嘉应新区综合管线、市政道路、消防等专项规划编制,着力构建“多规合一”的城乡规划体系。以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为重点,按照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试点标准,优先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年底基本完成江南新城、芹洋半岛、梅县新城的主要道路、地下管廊主体工程和安置区建设。抓好客都大桥、罗乐大桥建设,促进江南新城、芹洋半岛和梅县新城互联互通。建设剑英湖公园、梅花山公园、城市馆、青少年科技馆等城市公共设施,加快新区学校、医院的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推进新区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优化城区路网,加强交通管理,启动建设环城路等一批城区道路,规划建设一批人行天桥、公共停车场;优化城区公交线路和加密发车班次。改善城区供水条件,建设梅县新城水厂(首期),加快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改造提升江北老城区,推进市人民医院和文化体育公园片区的城市更新改造,整合嘉应学院、攀桂坊、客家文化创意园等资源,打造人文秀区新亮点。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房地产商适当降低房价,积极化解库存。理顺城市执法体制,推广应用数字化城管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水平。
集中力量推进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抓紧制定产业带总体规划实施方案。优先推进公共交通、环保设施和学校、医院建设,加快推进梅畲快线等3条快速公路,动工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园,抓好综合保税区、高铁商务区、空港经济区和联邦快递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广梅产业园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园区扩能增效,全面推进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启动新一轮用地报批和征地工作,年底前完成园区安置区建设。大力支持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集聚取得新进展。
大力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先行。着重从供给侧发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顺应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市场的变化,引进有实力的专业团队,系统梳理梅江韩江两岸的生态、健康、文化、旅游等核心资源,增强梅州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景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信息服务和供水供电、应急救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托“一带一路”旅游联盟、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等平台,广泛开展旅游合作,培育壮大旅游消费市场。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推介,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强化导游等从业人员培训,开展旅游志愿公益服务。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体育等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集聚要素抓实项目建设。认真研究、主动对接中央和省扶持苏区发展政策,加强项目谋划,有针对性做好项目启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更大政策支持。加强重点项目库管理,落实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项目“笼子”。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棚户区改造和低丘缓坡等政策,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查处违法用地,优先保障“一区两带”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广PPP模式,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合作,提高重大项目直接融资比重。
二、坚持创新发展,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
推进工业技术创新。落实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研究烟草、水泥、电力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线路图,抓好企业项目建设、用工、技术改造和服务平台建设等环节,推动梅州卷烟厂、塔牌集团等骨干企业产品与技术升级。发挥省级检验检测平台作用,推动电声、稀土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加速形成产业集群。深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组建广东梅州新材料研究院。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质量强市工作,新增一批省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推进服务业态创新。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培育发展金融保险、跨境电商、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健康管理、服务外包、APP等一批新业态。按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要求,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培育一批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和配送中心,重点推进广铁现代铁路物流园、深圳有信达保税物流等项目建设,促进快递业有序发展。加快引进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力促4个县(市)纳入省农村普惠金融试点范围,年内完成2家以上农信社改制。支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发展,致力在文化(包装)创意和互联网创业方面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推进农业组织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托各类农业协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发展市场流通平台,依托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毅德现代商贸物流城、广东华泰农兴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拓宽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一批有效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链条、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服务。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市农科创新中心、台湾农民创业园、绿色生态水产创新示范园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开发与旅游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梅县锦绣国际茶博城、广东明珠养生山城、大埔茶文化旅游产业园、蕉岭奥园跨境商品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富硒等长寿食品品牌农业。
推进创业创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梅州市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项扶持资金的功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创新投资领域,年底前实现创业孵化基地或众创空间在各县(市、区)全覆盖。积极兑现创业创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和社会建立各类创业平台。落实省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性收费清理力度,减轻企业负担。深入推进政府部门“微改革、微创新”,进一步优化行政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创业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翻页继续)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