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18安徽省遴选重要复习资料】201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李国英)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18-01-29 阅读: 2596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审议,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重点考点。公选王遴选网提示您,201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是2018年安徽省区直机关遴选考试重点,需认真学习。

201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2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 李国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17年工作(节选重点)

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安徽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扎实推进省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们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较好完成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任务。

——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

——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着力加强重点污染防治。

——着力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

——着力抓好民生工作。

必须清醒看到,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需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企业经营成本较高,民间投资增长放缓,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有待增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距全国水平尚有不小差距,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还没有解决到位。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改革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干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不足,少数干部懒政怠政,“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未根本解决。我们要直面这些矛盾和问题,以更努力的工作、更扎实的举措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期盼!

二、全面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引领着安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程。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一建设、三同步”的目标思路和阶段性安排,绘制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宏伟蓝图。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我们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阶段性发展规律,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开创安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全面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坚定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新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人力资本素质明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质量效益和主要指标增幅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

——创新能力显著跃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加快涌现。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五大板块”阶段性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城市群能级持续提升,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经济开放度显著扩大。高标准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关基本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速,国际产能合作、创新能力合作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体系日益完善。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进。居民人均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扎实推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打造创新型省份,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打造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制度创新先行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打造更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建设,加快打造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现代化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建设为主要依托,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新材料等领域为突破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运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打造更具活力和效率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使各类市场主体向往汇聚,让创业兴业活力竞相迸发。

(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省发展整体效能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增强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导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加强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发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五大板块”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区域在主体功能定位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创新竞争力和带动力,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进皖江城市带创新升级、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强力推动皖北地区全面振兴,加快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人水和谐、绿色共享的淮河生态经济带。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二号首长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步伐,提升特色产业支撑力、基础设施保障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创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提升城镇化质量,强化城市群主体,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现代化水利支撑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河湖管护能力,加快实现江淮安澜、河湖健康、人水和谐。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加速航空、水运建设,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完善油气管道布局,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构建现代化网络信息体系,光纤网络和4G全面覆盖城乡,积极推进5G商用。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加快建设高效畅通的物流平台,提升临港物流园区水平。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

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培育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和新增长点,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加强污染防治,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卫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不断增进全省人民绿色幸福感。

保护生态系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江淮大地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让我们的家园永葆山清水秀、共享天蓝地绿!

(四)加快推动全面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不断提升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开放水平。

展开全面开放空间新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合作,构建承东启西的产业、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枢纽。加强与沪苏浙、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构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资本、技术转移高地。

打造更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对外投资新领域新方式,构建招商引资新机制新载体,加快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提升利用外资技术溢出和产业升级效应。

形成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新体制。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积极创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跟进融入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打造更高能级的开放型经济新平台,走出更加宽广的对外开放新路子。

(五)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共享,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七有”目标,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事业,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产业体系和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大别山区、皖北地区和行蓄洪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突出产业就业扶贫,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构建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的有效机制。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坚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深化平安安徽建设。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让社会持续安定,让人民永续安康!

三、2018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6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和建设。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支撑体系,开工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开展合肥先进光源预研,支持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建设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首批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企业研发准备金、创新券制度试点。发展科技融资担保、科技保险,重点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和升级工程,支持企业、开发区在海外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建立省科技成果在线登记系统和技术市场数字平台。建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机制,支持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建成安徽创新馆。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开辟人才激励“绿色通道”,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启动国家科学中心引进海外人才百人计划,加强院士工作站、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引进扶持5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开辟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完善科技事业单位岗位统筹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职称评价制度。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创新型产业和智慧经济发展制高点

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再退出煤炭产能690万吨,压减生铁粗钢产能228万吨。推进“僵尸企业”处置,破除无效供给。推动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对工业强基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设备购置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落实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现代医疗医药等专项支持政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成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安联合煤化工等重大项目。实施“皖企登云”计划,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生产线、车间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工厂培育。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开展提升制造业质量标准行动,筹建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启动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现代金融、供应链物流、人力资源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大力促进要素互融共用。加快省军民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防军工单位合作,加强军民技术转化运用、军民融合交流对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军民融合建设项目,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加快发展智慧经济。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来临,我省要发挥优势,不失时机站上潮头。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构建工程,加快发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等制造业,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创意、移动传播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加快“中国声谷”建设,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发展。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大数据交易平台。突出应用示范和引领,在医疗、教育、养老、物流、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智慧+”应用试点示范。

(三)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消费稳定较快增长。落实促进消费政策,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扩大信息消费,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引导共享经济新业态有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车购税优惠政策。扩大健康消费,大力发展医疗、体育、养老、养生等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大力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景区管理水平,推进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营销智慧化。

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加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开放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全PPP项目价格和收费适时调整机制,开展政务失信专项治理,提高民间资本收益预期。

推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划。开工建设昌景黄、池黄高铁,力争开工合新、宣绩高铁,建成杭黄高铁。实施10条断头国省干线公路贯通项目,开工建设沪汉高速无为—岳西段、溧宁高速黄山—千岛湖段,全面推进县县通高速补齐项目,加快建设芜湖—黄山、蚌埠—固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德上高速池州—祁门段,新增高速公路160公里、一级公路350公里。开工建设芜宣机场,改扩建阜阳、池州、安庆机场,推进蚌埠、亳州、宿州、滁州民用机场和黄山机场迁建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新汴河航道安徽段。开展港口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港口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60亿元,开工20座重点易涝地区排涝泵站、70个中小河流治理和250座小型水库加固项目。建成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合肥—六安天然气干线。

(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全面发展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400万亩以上。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推行家禽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以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为重点,加快农业示范园区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创建1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工程,创建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5个,推动“主食厨房”经营网点向社区、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0个,创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6个。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小岗村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努力走在改革前列。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平台,深化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探索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有效办法。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农垦等改革。

着力补齐农村突出短板。今年集中力量抓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五项建设巩固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的目标是:完成自然村80万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完成200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设施建设。

五项建设巩固提升行动:一是农村道路巩固提升行动。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谋划一批加宽改造、路面硬化项目,打通一批“末梢路”,畅通一批“循环路”,建设一批“产业路”。二是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拓展农村电商网点功能,加强农产品网销上行引导,强化品牌培育,实施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和企业培育计划。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推进农村水厂升级改造,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和水质达标率。四是农村电网改造巩固提升行动。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提升深度贫困地区、行蓄洪区供电可靠性,加快水电供区电网移交和改造。五是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升行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振兴。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任务重,要格外重视,更多支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支持创建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促进县域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合作,支持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和异地孵化器。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招商,推行专业化招商、联合基金招商。促进企业引入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努力实现借势发展。

(五)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有资产有效监管,开展出资人委派总会计师试点。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专业化重组,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整体上市。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深化“放管服”改革。启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审批权责和标准。统筹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建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加快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努力把安徽打造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健全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挂钩机制,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生工程、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领域和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改革。发展普惠金融,改善“三农”、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完善新型政银担业务,实现“劝耕贷”农业县全覆盖。推进省农村信用联社改革,支持农村商业银行资本联合。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完善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提升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启动实施农产品、家电等传统产品出口提升计划,扩大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品出口。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管理,增强对外贸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商合作平台建设,加大对企业“走出去”支持和保护。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开展“多评合一”试点。积极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办好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

(六)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严格防控政府债务风险。稳妥处置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摸清底数,严控增量,化解存量。健全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行为,推进政府专项债券改革,完成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建立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积极稳妥去杠杆,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公司治理风险以及“僵尸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处置力度,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风险管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早期干预和应急处置机制,堵住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监管漏洞,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七)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今年的减贫目标是,10个国家级贫困县和8个省级贫困县摘帽,7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7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加强产业就业扶贫。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扩大电商扶贫、旅游扶贫覆盖面。开展家政扶贫行动,建设家政服务市场与贫困户就业对接平台。新建就业扶贫基地300个、就业扶贫驿站400个、扶贫车间600个。

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力度。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今年起,省级财政新增扶贫专项资金50%以上用于深度贫困县。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分类推进村(庄)台、保庄圩整治,实施一批居民迁建、环境治理、生产布局、生活保障等项目,大力发展水面种养等适应性产业,改善行蓄洪区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环境质量。

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落实省定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加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方案。完成1987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安置任务,安排好搬迁户生产生活,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健全贫困地区基本社会保险制度,落实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加强对贫困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的精准帮扶。优化“351”“180”健康脱贫政策,解决好取药报销不便捷问题。

完善脱真贫真脱贫工作机制。坚持“六看六确保”,落实“七个不落、一个不少”要求,健全防范返贫机制,完善督查考核方式,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落实脱贫后续帮扶,对已脱贫人口在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落实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支持政策和帮扶措施,消除“死角”和“盲区”。完善包保机制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制度,打造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深入开展扶贫日活动和扶贫志愿者行动,完善大扶贫格局。

(八)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环境保护“五个一”专项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源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化道路施工、建筑工地、港口码头等扬尘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长江流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和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强化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今年还将抓好三个专项行动:一是城乡黑臭水体治理行动。大力推进县城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启动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0%以上。二是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推广产业化模式,创建一批综合利用试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三是秸秆综合利用推进行动。完善收储运销体系,推进秸秆发电项目和秸秆气化能源利用工程建设,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区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技术开发利用,加快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150万千瓦。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严格实施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盘活一批闲置低效建设用地,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学校、灌区。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抓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实施,对划定的范围实行强制性严格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完成造林120万亩。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扩大生态补偿机制覆盖面。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

(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全面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0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6%。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以上,全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66人以上超大班额。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中考、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继续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发展老年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推进首批364所智慧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建设。

推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扎实做好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建设一批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拓展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新产业、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

加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50%。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实施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扩面专项行动,开展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试点。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优抚补助标准。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实行公租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对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加快实现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保障范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8.18万套,基本建成23.75万套,完成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因城施策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盘活存量住房,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完善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省美术馆、百戏城、科技馆建设,推进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推进明中都皇故城、凌家滩、禹会村、双墩、寿春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支持文房四宝等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加强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省属文化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参事文史、地方志和档案工作。

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深化医联体建设,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智慧医疗试点示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创建智慧养老院,建设30个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强儿科、产科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第七届省残运会。

今年计划投入1067亿元,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其中新增学前教育、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工程,要精准实施、精细管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平安安徽建设水平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开展信访“三无”县乡村“联建、联创、联评”活动。加快省市县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达到国家标准。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加强援藏援疆工作。

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不法行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全覆盖。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等工作。守护平安,“防”字当头,今年切实抓好两项行动:一是安全保障监测体系建设行动。推进道路交通、城市管网、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及时监测预警风险隐患,提前采取管控措施,有效防范事故发生。二是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建成地质灾害三维信息平台系统、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处置系统,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和综合治理。

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牢固树立全民国防意识,着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着力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大力支持驻皖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做好双拥优抚和退役军人安置工作,让军政军民团结之树根深叶茂。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职责使命,加强政府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

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政府。树牢“四个意识”,强化政治责任,坚决忠诚维护看齐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全党拥戴、人民爱戴的好领袖,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做到“五个纯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培植精神家园。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建设学习型政府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增强“八种本领”,增进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善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防控风险,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着力打造依法行政、治理高效的政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按法定权限履行职责,更加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方面监督,全面深化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权力“瘦身”、服务“健身”。规范行政裁量行为,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治理,加快建设智慧政府,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加强政府智库建设,广泛凝聚群众智慧,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着力打造清正廉洁、纪律严明的政府。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驰而不息整治“四风”问题,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严防权力滥用和设租寻租,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和审计监督全覆盖,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着力打造勤政为民、敢于担当的政府。牢记为民宗旨,始终把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刻把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把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大力营造愿作为、敢担当的风气,旗帜鲜明为那些勇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鼓劲撑腰,激励广大公职人员尽职尽责、苦干实干,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

伟大时代充满创造,赢得未来唯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奋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壮丽篇章!

更多遴选考试时政热点、笔试面试考点,可以学习网站遴选真题栏目、遴选核心考点栏目策论范文栏目案例分析等栏目,最全、最新的遴选考点都在公选王遴选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18新疆遴选重要考点】解析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要点

下一篇: 【2018安徽省遴选重要考点】201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要点详解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