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访基层农村发现,一些曾经是“老大难”的苏北经济薄弱村,换了乡村书记后发展有了明显改观,不仅村容村貌改善了,而且村集体收入也“从无到有”多了起来。
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哪个地方乡村书记得力,基层组织力量强,哪个地方发展就好;反之,乡村书记不得力,则发展也难有起色。正所谓“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在我省,提起优秀乡村书记,人们总能想起吴仁宝、常德盛等老书记,他们的感人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实际上,我省各地乡村有着一大批兢兢业业、一心为民的优秀书记。但发人深思的是,他们的优秀事迹,社会公众的知晓率不一定很高。相反,倒是一些乡村干部的贪腐丑闻,却能很快传播开去,应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民谚。而少数乡村干部的贪腐,则给乡村干部整体形象抹了黑,污了乡村干部的名。这种乡村基层干部被“污名化”的倾向,值得我们重视。
乡村基层干部被“污名化”的倾向,显然需要全社会对这个群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注,看到他们的辛苦付出,知晓在一线的各种不容易。需要更多媒体对优秀乡村书记们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让“好事也能传千里”,让更多各具时代气息的吴仁宝们来加深社会公众的集体记忆。而作为乡村书记,面对“污名化”倾向,则更应当有主动作为的意识,积极主动用“严”与“实”的实际行动,来为自己正名。正如省领导同志对全省乡镇、村党委书记希望的那样,要自觉遵守党规党纪,敬畏权力、尊崇法纪、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摆脱“污名化”,乡村书记们首先得自重自省。说实话,乡村书记位虽不高,但权力说小也不小,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虽然大多数乡村书记都能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认可,但也有不少人“四风”问题突出,作风漂浮。曾有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询问某村书记村里有关基本情况,结果一问三不知,于是村书记又叫来了副书记,最后还是村会计给出了答案。本是最基层的乡村干部,却不熟悉基层,这样的干部能获得群众点赞吗?
摆脱“污名化”,乡村书记们还得以反面典型为鉴自警。自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出台以来,屡屡有乡村干部们踩线违规,甚至违纪违法。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心存侥幸以身试法。个别乡村干部胆大妄为、嘴脸丑恶,玷污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受到了应有的查处。以这些反面典型为鉴,真正做到心中有戒,乡村书记们才能避免所谓“一念之差”“一时糊涂”犯下的各种违纪违规。
摆脱“污名化”,更得见贤思齐,以优秀乡村书记来自励。最近,我省评选出了一批“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他们中不少人事迹感人。如泰州市的徐勤生,三年前从机关处级岗位退下来后,主动响应组织号召到高港区口岸街道徐庄村任“第一书记”,把一个薄弱村变成富裕村,成了村民拥戴的“狗不叫”的第一书记。这也告诉我们,百姓的口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其传播途径更广、效果更佳。倘若有更多“狗不叫”的乡村书记被人们这样传颂,则“污名化”倾向必将在新的舆论场中被悄然逆转。(作者:耿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