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毛泽东那样搞调查
卓 凡
到寻乌,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这就是寻乌调查纪念馆。1930年5月,毛泽东住在南门外的马蹄岗,请来11名各阶层的代表,进行了10多天的谈话,过后根据自己密密麻麻的记录,写下5章39节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这部光辉著作。
毛泽东的调查是紧张的、艰苦的。一方面,刚刚在澄江击溃谢嘉猷、钟文才的反动武装力量,战斗的硝烟还未散去,不得不随时提防敌人的反扑;一方面,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任务艰巨。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毛泽东展开了自己以前从没有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
由著名的寻乌调查,联想到当下,我们需要的,恐怕就是像毛泽东那样搞调查。毛泽东寻乌调查作风可作为江西遴选考点,参加遴选考试的朋友需留意。
调查要亲力亲为,既“身入”又“心入”。调查研究是一项“苦差事”,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滴水不漏的作风,不能美其名曰搞调查,实则或是做做样子,或是露露脸面,或是游游山水。我们有些同志所谓的“调查”,就像饱受诟病的那样:“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宾馆听汇报,拿来材料翻。”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进农家屋,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会就开了十几天,白天没谈完,晚上接着谈。还到田间地头去,在帮助农民做事的同时,获取大量第一手材料。正是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他把寻乌的历史沿革、水陆交通、税收制度、阶级状况等等,摸了个一清二楚,从而掌握了解剖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城镇现状这只麻雀的标本。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才能发现问题,“牵住”矛盾的“牛鼻子”。
调查要力求全面深刻,要虚心耐心。毛泽东对寻乌调查作了充分准备,列出了详细提纲。他把参加调查的农民、秀才、商人等称为“可敬爱的先生”,像小学生一样不耻下问。单单县城是个什么样子,就询问了杂货、小货、油、盐甚至包括娼妓等多个问题。为了弄明白寻乌的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他不仅调查了农村人口成分、旧有田地分配和大地主的情况,还仔细了解了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最后不厌其烦地召开总结会,补充、核实材料。我们搞调查,如果一下去,或是层层陪同,前呼后拥,或是听人摆布,全是安排好的“规定路线”“5A景区”,就听不到真话,容易变成“聋子”“瞎子”。不扑下身子探八面实情,不洗耳恭听四方良言,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对现实的掌握就会有如“雾里看花”,作出的决策就会有如“空中楼阁”。
调查研究要管用。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寻乌调查,对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工商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一些同志下基层,不琢磨,不对比,不研究,方法简单,作风漂浮,片面主观。下车伊始,还没摸清个甲乙丙丁,不是叽里呱啦讲个不停,让人如坠云里雾里,就是煞有介事地强调这个“要”、那个“要”、一定“要”。你说他讲的全不关痛痒、不着边际、不负责任吧,却“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就是不能一语中的,切中肯綮,毫无针对性。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出思路、拿主意、促发展,不能“纸上谈兵”,不可“坐而论道”,而以“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名”为目的,则更要不得。
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查研究。毛泽东历来是走到哪里,就调查到哪里。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作了永新、宁冈调查。1931年,写有《兴国调查》一文,1933年,又到兴国长冈乡研究农村问题,形成《长冈乡调查》。搞调查,不能思想懒惰,四肢懒惰,必须下大力气,沉到基层去;不能满足于“看看材料,听听汇报”,要求真、求深、求是;不能搞形式主义,走马观花,敷衍塞责。
毛泽东寻乌调查的作风,值得当下思之、效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