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王为大家推荐相关阅读>>>如何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精神根脉?
一段时间以来,文娱领域存在着娱乐至死、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等乱象,背后的重要原因是美丑观的混淆。比如,在一些文艺作品中,耽美情节泛滥,病态审美横行,而质朴之美、阳刚之美、崇高之美被排斥和消解,误导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消解了群众的奋斗意志。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形成了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遗产。历史上许多哲学先贤、文学巨擘同时也是美学大家,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美学思想。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也可以是“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也可以是“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可以是“夜阑清露泻银河,洗出芙蓉半朵”……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厚的审美元素。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早期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等或从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取材,或采用剪纸、水墨画等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国产动画电影,也都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予以鲜活逼真地呈现,从而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梳理这些作品的创作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始终是其内容的底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始终是其创新的出发点。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暗藏着保障文艺创作成功的密码。
展现中华美学风范,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能东施效颦,以洋为美。近年来,受国外流行文化的影响,一些综艺节目缺乏对我们自己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要么照搬照抄外国的节目模式,要么拼明星拼流量拼八卦,久而久之,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误导,也让社会的主流审美发生偏移。审美出现偏差危害很大,不仅会造成美丑标准、是非标准、对错标准的混乱,还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会扭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审美观的背后是社会文化问题,关系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满足和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如果不创作出更多具有健康崇高审美品位的文艺作品,如果不提供更多有文化内涵、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产品,如果不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就会出现美丑观的混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些媒体和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默默打磨文化精品,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创作之路。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让古代先贤从典籍中“走”出来,“亲口讲述”典籍中动人的中国故事;河南广播电视台端午节晚会上,水下舞蹈《祈》将飞天与洛神、古典文化与现代舞美艺术意象结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把文学经典《洛神赋》演活了;山东广播电视台坚持“悠久文明 青春中国”定位,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出《齐鲁家风》《齐鲁文化大会》等节目,让“活着的齐鲁文化”在艺术上有了可知可感的美学呈现。此外,《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学小名士》等节目,掀起了一股诗词热、国学热、国风潮,深受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很多青少年网友表示,他们被节目中的美所吸引,重新燃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总之,深挖蕴藏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经验,有助于提高原创能力,有助于塑造出符合民族特色、有文化归属感的艺术形象,有助于创作出有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的文艺作品。
中央宣传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树立正确审美观,加强文艺创作审美导向把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在今后的文艺实践中,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的文化内核、艺术形式、原创源泉和价值引领,以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的方式创作出更多充满中国文化元素和东方审美韵味的作品,以此来彰显中国文化的审美魅力,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华美学。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中央机关遴选复习资料】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