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龚维斌指出,“共建共治共享”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建设理念,其中共享是目的,共建共治是途径和方式,三者相辅相成。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共建共治共享来打造,公共安全体系以及应急管理体系同样需要通过共建共治来实现。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表示,随着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新时代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呈现四点新任务、新要求:一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承灾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突发事件日益复杂化,由此带来的对风险防范和事件应对能力要求的显著提升,三是人民群众对民主、法制、公平、争议、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安全需求日益增长,四是国际安全环境复杂多样也使我国面临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
立足新形势新要求,专家对提升我国社会应急管理水平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建议。
首先,要用系统思维构建新时代公共安全体系。杨克勤认为,以社会共治为特点,构建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坚持政府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顶层设计、规划制定、法制保障等方面的主导地位,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以风险治理为基础,构建保障型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公共安全的源头治理,构建风险、安全与应急一体化全面融合的公共安全治理新机制;以能力目标为导向,构建公共安全与应急治理新模式,尤其是要落实《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要理念和部署。
其次,要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多层次的制度保障。龚维斌建议,要按照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要提高社会治理的法制化、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利用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精确性和便利性,运用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第三,要积极吸收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促进建立多元主体的群防群治、协同治理机制。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成都市应急办主任常晓阳等建议,要按照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机制化、显性化的要求,整合社区碎片化的应急资源形成推进合力,推动应急管理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推动由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