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请问,今年您带来了哪些提案?
朱奕龙:今年我一共带来了12份提案,内容涉及脱贫攻坚、环境治理、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干部建设等多个方面。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然而在冲锋号吹响之际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将怎样兑现承诺打赢打好这场硬仗,各界都期待从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找寻答案。所以我今年的提案多和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方面相关。
在提案中,我建议全国政协举办“中国人民脱贫攻坚大型历史展”,赞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赞美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减贫脱贫方案。并在大型展基础上,筹划建设“中国人民反贫困博物馆”,记录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的扶贫功业,书写中华民族消除贫困的壮丽实践,讲述中国人民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作为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永久阵地,激励全国人民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除此之外在今后的疫情的防控与反思方面,还提出了关于构建我国“公共卫生医疗与防疫中心”体系的建议,以实现防疫防控、医疗研究、医治医护三者结合,统筹管理全国和地方公共卫生医疗资源,并建立全国及地方全覆盖的公共卫生医疗数据大平台,成为国家和地方公共卫生“等级最高、实力最强、最具权威”的实体单位,并以此为契机,尽快建立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医疗与防疫现代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筑起一道坚固可靠的“安全防护墙”。
同时,还带来了关于尽快编制《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空间管制规划》、加强公民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坚决杜绝“厕所革命”成为农村新污染源、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组建“国民公共教育中心”等方面的提案。
主持人:2019年两会期间,您提出给基层干部“减负减压”的提案。同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决定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减负至今,成效如何?基层干部群众还有哪些意见建议?
朱奕龙:去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8月份,我就收到了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的办理意见。长达8页纸的《意见》,从制度设计、政策执行、制度监督、基层落实等层面,全面回应了我的提案建议。
减负至今,成效初显。多地采取措施解决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督导检查过多过滥等问题,基层负担开始减轻。今年,我回访了一些基层干部,从他们的切身感受上来看,文山会海的情况确实少多了,督查检查的考核少多了,各类名目的责任状也减了不少,基层干部能更全神贯注干好工作了。也有的干部反映,虽然考评事项减少了,但有的考评还是重形式轻实效。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假减负”“以文件落实文件”等问题。对此,需要聚焦问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且普遍人手紧缺,年轻干部占比普遍较低,超负荷的工作让他们仅限于完成任务,缺乏创新,难出亮点,因此全面为“基层减负”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心声。基层干部希望能有更多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基层工作接触的更多的是百姓群众,工作繁杂,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能够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不学习就无法进步,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除此之外,许多基层干部建议减少检查的强度,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活动。对确需要检查推进的重点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规划和具有较强针对性、操作性的考核检查办法,结合目标责任考核集中统一进行,不搞层层检查评比,让广大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心情舒畅的干工作。
我也将继续关注为基层干部减负减压的问题,使这项提案落到更实处,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内生动力,使干部队伍建设轻装前进、快速提升。
主持人:随着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海外华侨华人打满全场”的说法在网上流行开。从最初支援国内抗疫,到后期留守住在国与当地守望相助,华侨华人们在疫情下展现出的爱与担当令人感动。其背后,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力量功不可没。对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朱奕龙: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疫中,为了帮助中国抗击疫情,海外侨胞四处奔走,捐款捐物。在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上,从防疫志愿者到一线工作人员,从前方医务人员到后方科研人员,也都活跃着侨胞的身影。
华侨华人在疫情下展现出的爱与担当,是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对民族、对国家“根、魂、梦”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无论身处何地,全世界华侨华人总丢不掉深深的中国情,忘不了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即使已在海外繁衍生息几代人,还是会牢牢记住他们的中国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
中华文明有着五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激励着华侨华人全力支持祖国的发展大业、民族复兴。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要悉心经营,用它给海内外中华儿女以精神的归属与支撑,凝聚他们的力量,让他们带着中华文化自豪地走遍天涯海角。
主持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今年,侨联在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朱奕龙:近年来,侨联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发挥侨务工作在引进侨资、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与优势,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贡献侨界力量。
中国侨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服务创新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引导侨资侨智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地方政府和地方侨联合力打造“创业中华”活动。通过举行高峰论坛、经贸洽谈、项目对接、新侨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分享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侨资侨智融合,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十代会”以来,中国侨联通过举行高峰论坛、经贸洽谈、项目对接、新侨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分享等多种形式,围绕数字物流、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化合作,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各地侨联也自主开展了多场“创业中华”活动。2020年,这一侨联品牌活动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和发展。
同时,侨联将以亲情、乡情为纽带,进一步增进与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华侨投资机制,便利华侨在中国投资。建立海外人才数据库,促进引资引智,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海外侨胞联系,主动拓宽工作领域,积极走向海外。2020年,中国侨联将不断推动侨联事业创新发展,团结动员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持人:今年受疫情影响,各地企业遭遇到困难,你认为当前复工复产方面需要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朱奕龙:疫情当前,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举措。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精准有力及时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在已出台的90项政策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动复工复产、助企纾困?重点要聚焦在帮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群体上。
第一,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通过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政策并举,有针对性地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交通运输和生活服务业、快递业,继续延长相关税费实施期限,更大力度帮助企业渡难关。同时,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降低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
第二,强化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措施。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财政扶持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专项纾困资金,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中小企业的支持。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加强培训服务。通过开展线上培训等形式,给中小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为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落实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
已经出台的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企业,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人员就业、保障要素供给,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树立信心、减少损失、渡过难关,有序复工复产,切实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相信在政策的大力加持下,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春天之后,必然是万物繁茂,经济繁荣的美好景象。
主持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于2020年5月17日发布。您怎么看待这一文件?您认为大开发战略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朱奕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对于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于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我认为要抓住“加大保护”、“加大开放”、“提高质量”这三个关键词。首先,要更加注重“加大保护”。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结合西部地区发展实际,打好污染防治标志性重大战役,实施环境保护重大工程,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要“加大开放”。《指导意见》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十分全面,力度空前。西部地区要把握开放机遇,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拓展区际互动合作,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把握政策机遇,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帮扶等支持政策,使之发挥出应有效应。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要更加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西部这盘棋走活了,找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打好三大攻坚战特别是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不断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并与之深度融合,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