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期>>>每日一句习近平用典(23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更多精彩请看>>>【2017公务员遴选考试必看复习资料】习近平用典大汇总(附典故解析101-200)
习大大的话:
中华早期思想家创造并不断发展、充实这一文化,从“味一无果”、“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到“和实生物”,进而提出“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
——摘自习近平著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文化即“人化”》原文作于2005年7月28日
【出自】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战国·左丘明《国语·郑语》
【释义】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出自《国语·周语》,大意是: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美丽可言,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这是强调要和谐而不同一,保持万物各自的特性和优点,让它们和而共生。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衍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和”强调事物之间相济相成,补充其不足,使事物得位适度,不过分突出一方,不彻底否定另外方面。“和实生物”所需要的多样性不一定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度,这个度亦是随条件而变化的。只有当多种事物之间能互相协调、配合及共处时,才达到“和实生物”的境界。
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思想,反映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总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中华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和谐共生。
习近平引用“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旨在强调中华文明向来拥有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对此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