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对各地区各部门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作出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对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2016国家公务员遴选必看】国务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回应有什么新规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允许“发言人”出现失误,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确,发言人首先是人而非机器,出现言语失误在所难免。尤其当重大突发事件来袭而真相又不甚明了之时,身处聚光灯下,发言人舌头有点不听使唤、思维不够连贯,实属人之常情。对此,只要不是胡言乱语、信口开河,就应当理性客观加以看待。
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新闻发言人愈发成为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社会公众沟通的窗口。囿于“说错话”的心理担忧,发言人在回应舆情时就会选择沉默、转移话题,搬出“无可奉告”等办法,有时还会因此激化舆论。如今有了制度上的宽容,发言人少了后顾之忧,便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传递信息、回应关切,用于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展现个性魅力。发言灵动起来,才会有反馈、有共鸣,也才能让新闻发言人真正与媒体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
这种宽容,不仅体现在官方的“肚量”上,还应体现在社会的理解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少一些故意挑刺的冲动,少一些渲染放大的炒作,冷静平和地对待发言人的无心之误。试想,发言人说精彩了就是“正常工作”,稍一出错就可能“吃不了兜着走”,谁还敢放开了“大胆地说”“生动地说”“精彩地说”?社会公众多些理解和包容,新闻发言人会更有话说、更愿意说,这既是对发言人提升业务水平的一种支持和鼓励,也是政务公开、信息透明的题中之义。
社会宽容失误,发言人则要努力减少失误,这有赖于一套严密有序的信息共享机制。现在,一些发言人往往“这也不清楚”“那也没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供给出了问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新情况没人提供、实时数据没人分析、持续进展没人跟踪,发言人能耐再大也难免哑口或者“睁眼说瞎话”。对于新闻发言人自身来说,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前做足“功课”,对新闻发布中涉及的事实、政策、口径等做好充足的“备料”,打有准备之仗。敢于说,还要说得准、说得好,这样的新闻发布才会有质量。
说到底,“发言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机制。一个人的背后,应该是一个团队,一套制度,一种理念。随着“宽容失误”的原则逐步落实,我们期待新闻发言人能够解枷松绑,在舆论潮头更好地回应公众关切,服务社会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