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如何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是基层干部面临的一道考题。近读《刘伯承画传》,看到刘伯承涉水的章节,忽有所悟。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国民党重兵堵截。强渡淮河前夕,河水猛涨,组织渡河的某旅政委报告:根据侦察和找老百姓调查,淮河涨水时不能徒涉。对于这个结论,刘伯承心中存疑,便登上小船,手执竹竿亲自测量水位。发现河水不深,流速甚缓,可以架设浮桥。他批评那位旅政委,粗枝大叶要害死人,越是到紧要关头,领导干部越要亲自动手实地侦察。
仅仅做到“亲测水位”是不够的,因为万事万物总在变化之中。在架桥过程中,刘伯承发现上游有人牵着马过了河,又立即下令,不要架桥了,快组织部队徒涉。于是,大部队沿着水上路标分成多路纵队迅速渡过淮河,南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险关又被征服了。多年以后,邓小平回忆这次强渡时仍十分自豪:“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够徒涉的,那一次刚涨起来的河水又落下去了,伯承亲自去踩踏,恰好就是那个时候能徒涉,这就非常顺利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刘伯承“手执竹竿亲自测量水位”以及邓小平回忆“伯承亲自去踩踏”,即是“躬行”的绝好例证,对领导干部做好基层工作很有启示。这启发我们要放低身段,蹲下身子,到基层一线、到百姓中间去“亲测水位”研究问题,“亲自踩踏”动态调整、辩证解决问题。
高高在上、呱呱乱叫,只能让群众望而生厌,敬而远之。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当年,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到群众家去,一句充满真情的“我是你的儿子”,一下子就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得到了群众认可。当下,群众最反感不接地气的干部。他们制定政策时雾里看花,闭门造车;指导工作时隔靴搔痒,纸上谈兵;解决问题时胸无成竹,文不对题。“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被人尊为“谷公”的福建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为摸清东山地质、气候特点,拿到治沙第一手数据,踏遍了全县412个山头。他还在村里安营扎寨,总结出木麻黄种植的“六大技术要点”,并大规模推广种植,终于成功固定住了全县80%的飞沙,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领导干部必须积极主动地下高楼、出深院、进田头,情况在一线了解,办法在一线寻找,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杨善洲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为提高粮食产量,走群众路线,集群众智慧,改种粳稻,并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一亩地一下子提高产量三四百斤。正如杨善洲自己所说,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不高高在上瞎指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群众也才会服你。
“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情怀。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努力达到这一要求,才能踏出青山路一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战场履职尽责、砥砺前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