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价值性的改革部署,是一场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制度性变革。建立党政主导下的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是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立足新时代,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治理创新不仅具有全国普遍共性,更是特点鲜明而任务艰巨。
一、新时代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提出新要求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创新有了新期盼。比如: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良好的诚信环境,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道德基础;良好的公正环境,是凝聚民心、推动美好社会建设的价值基础;良好的福利环境,是共享发展成果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安全环境,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首要的和现实的基础。新时代新变化新期盼,社会治理创新要对症下药,特别是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民族地区的变化反映,积极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社会发展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住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牛鼻子”。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历史证明,在党的建设中,政治建设是第一位的,居于统领地位,讲政治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成为世界最强大政党、最强大的政治力量的红色密码。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治理创新,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挠地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把民族工作的核心转化为文化发展,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紧紧抓着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关健,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切实搞好党群关系,为老百姓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治理创新要突出特色。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既有全国共性,更是颇具特色。社会治理必须从本地社会实际出发,不能用发展经济的方式去治理社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严格把握政策,注意策略,把各族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基础。
二、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与问题
(一)社会治理创新的典范
1.“村寺并联”的玉树治理模式。玉树州秉承“强村带寺、以村稳促寺稳”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村寺并联”新的治理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治理模式从初期的“村寺并联”到中期的“强村稳寺”再到目前的“强村带寺”,不断转型升级。第一,打造“村寺并联治理+”的升级版,实施村寺并联“1234568”治理工程。第二,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从而进一步夯实藏区社会治理的法治基础。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积极采取“把服务交给政府、把管理交给群众、把价格交给市场”的改革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作用,着力破解虫草采集管理难题,努力做到推动管理主体转变、管理方式革新、管理效率提升,实现玉树虫草采挖治理的良性互动。
2.县域治理的“班玛经验”。果洛州班玛县围绕回答和解决藏区社会治理“为什么”“是什么”“依靠谁”“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坚持宣传教育全覆盖,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爱心帮扶全覆盖,撑起弱势群体“保护伞”;坚持结对认亲全覆盖,构建党群干群“鱼水情”;坚持共建共创全覆盖,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坚持同心同向全覆盖,维护团结统一“促和谐”;坚持扶贫攻坚全覆盖,引领困难群众“奔小康”;坚持平安振兴全覆盖,筑牢安全稳定“防火墙”;坚持幸福工程全覆盖,促进改革红利“惠千家”等。班玛县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到创造“班玛经验”,再从推广巩固“班玛经验”到着力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成功走出了一条藏区县域治理的特色之路,形成了“依法整治、群众路线、集中推进、精准发力”为核心内容的“班玛经验”。
3.“三化融合”的组团式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海北州大力实施“抓支部、活支部、强支部”战略,积极构建“一建到底”的组织网络、“一联到底”的服务网络、“一通到底”的信息网络,实现了“三张网”在基层的全覆盖。达日县为了祛除社会治理工作的“病根”,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推行牧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从过去被动应对问题转向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出了一条确保牧区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管理之路。杂多县针对两栖式人员,采取组团式网格化管理服务方式,按照每50人或60人组团,在网格的基础上设立组团长,分片分区管理。祁连县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体制改革作为着力点,把增强党的领导力、战斗力、凝聚力和动员力作为重点任务,探索提出了“党建+基层治理”模式,切实提升党的组织力,逐步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从以上典范来看,坚持抓实基层党建是做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政治保证;坚持强化管理是做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关键核心,群众稳则社会稳;坚持多元化解利益矛盾纠纷,是做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这些,都是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经验。
(二)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突出问题
1.起点低。在社会建设方面,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基层治理的各类人才短缺,对于藏区社会治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最后一公里”和管护问题,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群众共识。在资金保障方面,存在在配套资金落实难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藏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2.空心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牧区人口净流出加剧,大量人口“离土又离乡”,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导致农牧区社会治理人才短缺、社会治理主体弱化。
3.利益化。农牧区社会利益结构发生的新变化,使农牧民的利益诉求更为强烈,实现其利益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新型社会矛盾逐步凸显,以涉及政府补助款项分配、宅基地、土地承包、项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经济纠纷为主,甚至存在大量的群体性矛盾冲突,化解难度较大。
4.碎片化。集体主义意识淡薄,如,想修建公共设施找村民集资很难。同时,先进文化缺失,无法发挥引导作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层治理的思想共识。此外,基层组织化力量的缺失,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到位等问题同样是当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改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对策与路径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政治建设是管方向的,如果没有走对方向,就会撞上暗礁;一个人不讲政治,就没有方向感,就像眼睛被蒙住了,再有能力也可能犯错误。从纵向看,从革命、建设到改革,我们党一以贯之地进行着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其他建设都包含着政治建设。与横向比,我们党比任何其他政党更加看重政治,并集中提出来,表明我们党更加成熟、更加进步,对党的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内政治生活建设、政治文化建设、政治生态建设为基本路径,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实处。在民族地区基层,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指引,深化治理体系改革,实现党建与社会治理互相促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根本要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众价值取向,吸收借鉴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基于精神层面的元素,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整体性研究工作;要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文化共识,夯实最深层次的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实现各民族“小认同”与中华民族“大认同”的统一;要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注重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利益认同和命运认同;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丰富手段、方式、平台,聚人气、接地气,形成民族创建活动的合力;要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律、政策等综合手段和协调、教育、引导等方式化解、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决不能以民族、宗教划线搞选择性执法;要尊重内在规律,调动和配置各种相关资源去实现民族团结的预期目的,使民族团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三)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做好宗教工作,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场域。要树牢四种观念。一是树牢全局观念。二是树牢群众观念。三是树牢辩证观念。四是树牢法治观念。
(四)建设好基层党组织这一战斗堡垒。社会治理创新,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理论引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基层党建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讲究方法。比如,“一走三问六提高”。“一走”是走基层,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把握关键。“三问”是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六提高”即从经济发展、矛盾排解、民生改善、平安满意度、干部执行力、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提高工作效能。第三,突出重点。要突出政治功能,发展集体经济,提升组织力,发挥引领力,实现基层党建和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五是制度治党,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