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王提醒大家,往年的真题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哦>>>【2022年湖北省直遴选笔试复习资料】湖北省历年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大汇总(2010-2021)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6日在黄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吴之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极不平凡、极其不易、极富成效。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砥砺前行,成功应对了经济转型、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洪抗旱等大战大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十四五”开局实现了“全年精彩”目标,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逆势上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6.1%、7.5%、7.6%、5.2%、3.7%、5.6%,经济发展爬坡过坎,成功跨越转型低谷。大冶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百强”榜单,黄石开发区进至全国经开区百强65位,阳新进至中部县域经济百强93位,黄石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百强、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外贸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前三名,连续12年入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产业转型蓄力成势,发展动能显著提升。完成工业技改投资超900亿元、年均增长15%,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等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等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传统产业发新芽、长新枝。引进联新显示等亿元以上项目815个,PCB产业规模全国前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5%,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电子元器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有色金属、特钢两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链条越拉越长、越来越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三年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居全省第二,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进入全国百强,大冶湖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新动能加速蓄积。贷款规模年均增长12.5%,新增4A级以上物流企业11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44.9%,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初步形成。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造全部完成,黄石东楚投资集团重组设立。净增市场主体10.3万户,“承诺预办、先建后验”改革经验被国务院表彰推广,黄石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2、进入全国50强。
——发展格局全面拉开,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大踏步跨越黄荆山、挺进大冶湖,开发区·铁山区一体化改革稳步实施,建成“三园三馆三中心”,大冶湖新区核心区骨架基本形成,黄阳快速路、园博大道全线贯通,市域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5.96%、全省第三。武九客专、团城山综合客运枢纽等建成使用,高速公路网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2个百分点,干线路网高等级率全省第五,实现所有乡镇半小时上高速。在全省率先实施“一城一港”战略,新港园区发展迅猛,“四大百亿级”工业项目加速推进,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和综合保税区,建成长江中游第一条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线路,货物吞吐量达6000万吨、实现五年翻番,成为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建成百万吨级公铁物流园区16个,“四港联动”发展优势持续显现,黄石入选全国第二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改造老旧小区155个,新增奥体公园、磁湖湿地公园等生态绿地53处。黄石、大冶跻身中国宜居宜业城市榜,黄石成为全省5个常住人口正增长城市之一,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颜值显著提升。坚持把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长江“十年禁渔”、河湖长制、林长制,沿江123个非法码头泊位全部整治到位,全面退出煤矿行业,获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统筹推进水气山土治理,城区黑臭水体、乡镇污水治理成效明显,磁湖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标准。修复开山塘口236个,复垦工矿废弃地7万亩,造林绿化60多万亩,空气优良率、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提升9.7、5.11、8.14个百分点,黄石“治土”经验在全国推广,超额完成省定治污减排任务,获批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保持在7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高于GDP增速1.8、2.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28.2%、40.9%,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实现五连涨,社会救助申报承诺失信惩戒创新工作受到全国表彰。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91.5%,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7年上调,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8.15万套,20多万居民从棚户区搬进新居。教育事业累计投入近200亿元,新增各类学位5.2万个,城区“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构建“1+5”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城区15分钟医疗圈基本形成,千人床位数达7.19张、居全省第二位,入选全国医联体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乡镇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430公里、生命安防工程2800公里、水利工程2337处,建设高标准农田45万亩。成功承办第十五届省运会。获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食品药品安全满意度持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完成“七五”普法,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25件、政协委员提案1129件,满意率100%。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狠抓基层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风”问题、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及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政府债务实现“脱红”,政府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逐年压减,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与此同时,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援藏援疆援利川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教育、双拥创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统计、保密、档案、科普、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五年来,我们众志成城,在最短时间内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我们沉着应战,成功战胜历史罕见的特大旱涝灾害,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知重奋进,基本完成重工业退城入园,黄石空气优良率由75.5%提高到85.2%,甩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黄石人均寿命达到79.2岁,分别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9和1.02岁。我们尽锐出战,阳新县脱贫摘帽,全市13.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人民群众在小康大道上阔步前行。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发展强劲动力,奋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应有的正增长追回来,实现了全年精彩和“十四五”良好开局。一是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达到1910亿,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4%、26.2%和42.3%,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外贸出口增长29.2%,主要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二是产业转型呈现高质量。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59%、是2019年的2.5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1.1%,引领作用持续增强。重点企业产销两旺,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增长51.3%、全省第五。市场主体新增4.5万户,较2019年增长40%。团城山万达广场、居然之家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全省第一,居民消费正在加速回补。三是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深入实施产业链长制,新签约普思科技、锐科激光等亿元以上项目230个,实际到位资金1300亿元、创历史新高。新设立外资企业17家,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7%。新开工优科精密制造、定颖电子二期等亿元以上项目291个,新投产广合科技、晶芯半导体等亿元以上项目237个。闻泰科技年产1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开工建设,长城汽车项目签约落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实现了终端产品新突破,“黄石造”品牌即将重回历史舞台。阳新“中部鞋都”集群初步形成。有轨电车山南段试车运行,武阳高速黄石段、沿江大道、新港三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速,棋盘洲、武穴两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黄石成为全省第5个拥有4座长江大桥的城市,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四是区域融合进入快车道。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开全省先河,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建产业园区,47个跨市域项目纳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规划,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24个、总投资223亿元的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企业设立登记等高频事项实现圈内通办。五是营商环境取得新突破。工业项目实行“五证同发”、拿地即开工。深入推进“清减降”专项行动,新增减税降费8.4亿元。实施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兑付资金5160万元。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新报批用地2.83万亩,设立产业基金3支、规模30亿元,完成产业投资10亿元,落实重大项目融资贷款246亿元,贷款不良率降至1.67%,贷款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100个群众办事高频事项“零跑腿”。六是补短强弱打出组合拳。狠抓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两高”项目排查评估、分类整治,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24亿元、增长12%,6个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投资12亿元实施45项水利补短板工程。扎实推进以“两路一改”为重点的城市更新,整体提升景观路6条,打通城市断头路18条,改造完成康宁等老旧小区23个,枫叶山小区成为全省旧改样板,黄石获批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城市更新试点。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9年分别增长7.5%、12.8%,社保新增参保2.1万人,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广州路小学、大冶熊家洲学校、阳新闰光小学等46个教育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教育供给结构持续改善,学位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全面启动“323”攻坚行动,总投资近百亿元的80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已竣工34个,市中心医院黄金山院区建成移交。黄石基地·华新俱乐部首次参加全国乒超联赛,获得团体第5名好成绩。西塞山区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市区)。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超500万剂次,12岁以上人群基础接种率为98.47%,全年实现“零感染”。
各位代表!五年步伐笃定坚实,五年变化日新月异。最根本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黄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黄石改革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越是发展向好,越要保持清醒。对照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仍然偏重,落实“双碳”战略的挑战越来越大;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新兴产业势强力弱;城市能级仍然不足,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不够;生态历史欠账依然较多,重现“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景任重道远;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仍然不少,基本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政府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精准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黄石重要机遇叠加期、绿色崛起窗口期、转型提质攻坚期、功能优势拓展期、品质生活提升期。根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努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是:打造“一个中心、五个示范区”,建设综合实力更强、生态环境更美、生活品质更高的现代化新黄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进入全省前五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人均GDP突破1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单位GDP能耗完成省定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是: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着力在提升“六个能级”上构建新格局。
——着力提升创新能级。突出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发挥黄石科技城研发转化作用,夯实大冶湖高新区支撑带动作用,深化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示范引领作用,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飞地”桥梁媒介作用,全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突出产业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力争省级以上“隐形冠军”企业突破1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突破130家,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8%以上。突出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转化、引才育才用才等机制,让创新文化在东楚大地蔚然成风。
——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对标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紧扣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坚持产业集群化、链条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深入实施“百企技改”、基础再造、质量提升、延链壮链、产业融合等工程,扶优扶强活存量,招大引强扩增量,创新赋能激变量,着力提升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含链量,全力打造“1个两千亿、1个一千亿、2个五百亿、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奋力实现工业倍增,真正让产业链“联”起来、价值链“长”起来、产业结构“优”起来、产业体系“强”起来。
——着力提升生态能级。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精细操作,严格落实“双碳”战略,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减污、降碳、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切实抓好长江大保护,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山、治土工程,加快建设沿江环湖绿色廊道,让黄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确保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实现翻番。坚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创建国家“无废城市”,实现全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着力提升开放能级。坚持融圈入群,对标“五同”要求,加快导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全方位推进与周边城市的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开放流通、市场融合,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坚持外联内聚,提升高速铁路网、加密高速公路网、拓展城乡联接网、建设花湖机场快速对接网,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15分钟所有乡镇上高速、半小时通达全市域、1小时通达武汉城市圈城市、2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坚持以港兴城,加快推进大通关、大贸易等平台建设,持续拓展新港多式联运能级,建成长江中游大宗商品绿色高效转运基地,力争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分别实现30万标箱和1亿吨,实现由运输港向贸易港转变。坚持全域临空,大力发展“高精尖”“小新鲜”产业,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商务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努力让临空经济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着力提升都市能级。坚持空间整合与要素聚集并重,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力争大黄石都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60万。坚持新区赋能与老城提质并重,用现代化大都市区的标准建设大冶湖新区,用绣花功夫抓好以“三旧两改”为重点的城市更新,用多元化产品供给、沉浸式体验打造鄂东区域性消费中心,全力创造品质生活、聚集城市人气、繁荣城市经济。坚持严格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挖掘丰富、独特、厚重的山水、工业、红色等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东方山水·天空之城”“工业秀带”“红色记忆”等文旅品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坚持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并重,深入推进“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协调发展,做强“四区N园”发展平台,让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园区经济、块状经济竞相迸发。
——着力提升服务能级。坚持以推进营商环境革命为抓手,当好“店小二”,实行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加速汇集、融合、流通,让开放包容、诚信法治成为黄石这座城市的鲜明标识。坚持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重点,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全力打造平安黄石。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全力抓好就业、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基本消除D级危房,构建社会主义住房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起航之年。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六稳”、抓好“六保”,以从头越的豪气、勇登攀的胆略、试比高的雄心,跑好“第一棒”、打好攻坚战、决胜新征程,努力实现开局企稳、复元打平、再续精彩。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围绕落实上述目标,我们将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力争实现九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突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全力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攻坚突破
加快交通“硬联通”。积极推进福银高铁武九新通道、武鄂黄市域铁路、咸宁至黄石新港货运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争取引入时速350公里高铁,汇入国家交通“主动脉”。加快推进武阳高速黄石段、机场高速二期、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直达花湖机场城市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建成S203黄石至鄂州段,进一步缩短圈内时空距离。推动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推进城市圈公交一卡通,不断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求。
导入万亿产业链。对标“光芯屏端网”,精准制定黄石产业招商图,坚持武汉缺什么、黄石补什么,武汉做什么、黄石配什么。加快联新显示二期、定颖电子高阶线路板等项目建设,推动闻泰科技、锐科激光等项目投产达效,着力提升与武汉产业互补共赢能力,共同构筑200公里产业链闭环。组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联盟,全力打造武黄产业共同体。
共建科创大走廊。加快实施黄石科技城二期、大冶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园、环湖大学科技园二期等项目,建设环磁湖应用科创中心,搭建多层次创新对接平台。建成城市圈“两库一系统”黄石分平台,组建武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强用好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导入更多武汉科创资源,加快形成“研发孵化在武汉、制造加速在黄石”双向互动格局。
创新合作新机制。全面落实《黄石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滚动实施重大项目库。全方位拓展与武汉合作共建“飞地园区”,联合组建产业发展基金,推进干部人才互挂交流、企业资源合作对接,创新税收、统计、招商等协作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共享。全面加强与在汉央企、省企、头部民企合作,争取龙头企业、平台公司、科研院所来黄设立分支机构、转化基地、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能转移。争取武汉高水平医疗机构在黄开展院际合作。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支持黄石港与浠水、鄂州共建合作园区,拓展地缘合作新空间。强化长江上下游、左右岸生态协同治理,共建美丽长江。推进医保社保服务、人才评价等高频事项互认互通和跨城通办,让群众享受更多一体化发展成果。
(二)突出集群强链、创新驱动,全力在提升产业能级价值上攻坚突破
壮大产业集群。突出节能、降耗、增效,深入推进“百企技改”行动,实施大冶特钢特冶锻造二三期、新兴管业绿色智能制造、西塞电厂节能循环技术改造、长城汽车整车生产线改造、华鑫实业智能制造等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 个,完成技改投资180亿元,推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蝶变跃升。抓紧抓实签约、开工、投产、扩规等关键节点,实施装备能力和品牌质量提升工程,扶优扶强制造业企业,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突破300亿和400亿元,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推进“两平台一朵云”建设,搭建“人工智能+”“5G+”等应用场景,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0个,新建一批数字化生产线、智能车间和“黑灯工厂”,打造“黄石工业大脑”。
做强主导产业。聚焦12条主导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链长制,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以链招商、以园招商、以会招商、以情招商,办好楚商大会、PCB产业高峰论坛、闻泰科技供应链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全力引进光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特钢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新签约重点项目300个以上、总投资突破2000亿元。完善集中开工、项目拉练、调度督办、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持续推进项目攻坚,实施宝钢新港产业园二期、融通高科二三期等亿元以上项目701个,开工入库250个以上,竣工投产200个以上。开展项目“四个维度”评估,树立“亩产论英雄”标尺,建立负面清单,选出更多吃得少、驮得多、跑得远的“骏马”。
强化科技创新。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把产业和创新扭在一起抓,建成电子信息、智能物流装备、制冷产业研究院,推进创新平台扩容增效。聚焦产业共性问题,实施“揭榜挂帅”“定向委托”,大力发展风投创投,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钱变纸”“纸变钱”能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需求为牵引实施定制服务,提升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度。大力培育“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以及“瞪羚”“独角兽”等科创“新物种”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矩阵。
优化产业生态。坚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产业,加快国家特钢质检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制造业服务链。依托临空临港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流量经济,推进临空商务企业总部、盐田港长江总部等建设,培育壮大港口航运、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
(三)突出四港联动、开放带动,全力在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上攻坚突破
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坚定不移提升棋盘洲新港服务能级,开工电建港务物流码头、华新亿吨机制砂配套码头,加快新港三期、黄颡口砂石集并中心、富池至排市段航道工程、疏港铁路二期、山南铁路适应性改造等项目建设,建成万吨级港口泊位6个。开工武穴长江大桥连接线、G106铁山至大冶段改建、S315大箕铺至金湖段、G351三溪至毛坪段,建成木栏大道、S203棋盘洲至富池段、大冶和阳新两座综合客运枢纽站,建成一二级公路50公里,加快构建衔接顺畅、功能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四区N园”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和生活功能配套,提升园区能级和承载力。加快棋盘洲综合保税区建设,确保按期高质量建成封关运营。推进智慧口岸、跨境电商综试区提质扩能,完成跨境电商交易额7亿元以上。加快新港现代物流园二期、传化公路港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强知名物流企业培育引进,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10家以上。
深化区域对接合作。深度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黄石临空经济区建设,加强产业协同、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口岸开放联动等对接合作。深耕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努力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聚集区。深入拓展海进江直达川渝等多式联运线路,积极对接“汉新欧”等中欧班列,巩固和开辟黄石至国内沿海、东亚、东南亚等地近洋航线,全面融入中部陆海国际大通道,把黄石打造成内陆“新沿海”。
巩固外贸强市地位。用好用活黄石外贸“黄金十条”,组织申报有色金属、制冷压缩机等省级外贸基地,进一步支持阳新打造“中部鞋都”,培育更具特色的外贸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外贸回归和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促发展,新增外贸企业30家以上。支持外经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业链重塑,进口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关键技术和重要生产资料,拓展境外工程承包市场,带动设备和技术输出,全面提升进出口水平。
打造鄂东消费中心。出台促进消费、便捷交通、购房置业、创新创业等“打开城门、引流聚人”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升黄石商贸、文旅、教育、医疗、康养在鄂东地区的首位度,吸引更多“一江两岸”居民、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工人到黄石安居乐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方家墩高端商务区、团城山万达商业街区、磁湖西高端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武汉路、黄石港万达、西塞山上窑等商圈商街,创建国家级、省级商业步行街。大力发展夜经济,加快“磁湖夜画”等项目建设,丰富夜游、夜购、夜秀等多种业态。支持零售实体壮大、新型消费提质、以展促销,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加快推进东钢新时代、中央文化区、黄石游轮港、滴水崖二期、洋港百洞峡等项目建设,打造2—3条精品旅游线路。
(四)突出新区赋能、老城提质,全力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攻坚突破
完善新区功能。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大冶湖核心区“四城”建设,加快实施华侨城陆公园等项目,用好用活“三园三馆三中心”,增强体育会展、商贸金融、科教研发等核心功能,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人口聚集,全力打造城市会客厅、科创聚集区、文旅目的地、政务副中心,努力让新区成为全域一体化的核心枢纽。实施经二路、经三路、王坛路、钟山大道、四棵大道等贯通工程,构建环大冶湖区域路网体系,加速推动黄石城区与大冶、阳新一体发展。
加速老城更新。全力抓好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全面提升老城区的城市功能、生活品质。不搞大拆大建,以“小切口”“微改造”开展“留改拆”,以街区、片区为单元抓好“三旧两改”工作,系统实施雨污分流、管线入地、加装电梯、建充电桩、“三难整治”,有效解决学位、床位、车位、餐位、厕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网格化构建15分钟生活圈,着力提升群众家门口的满意度。抓好38个城区渍水点长效治理,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超60%。开工建设飞鹅山公园、青山湖广场等项目,建成磁湖南岸绿道。拆除违建15万平方米,系统整治城区D级危房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改造提升大泉路等快速路,拓宽颐阳路等3条瓶颈路。加大有轨电车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让有轨电车成为绿色出行、高效舒适的城市风景线。
涵养城市气质。加强华新水泥厂旧址、东钢旧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等工业遗产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植入文化创意、文艺演出、会展博览、运动健身等功能,使之成为传承文化脉络、展示历史底蕴、丰富文化活动的新载体。深化西塞神舟会、阳新布贴、采茶戏等非遗保护传承,留住黄石历史文化记忆。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厂房实施“退二进三”,发展创意产业、都市工业。实施新全民健身工程,积极备战参战第十六届省运会,加快水上运动基地建设,培育帆船、龙舟、皮划艇联赛等本土自主IP赛事,持续打造运动之都、乒乓名城。
创建文明城市。坚持为民创建、对标创建、常态化创建,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素质提升、秩序优化、管理强化、环境美化等十大工程,健全文明行为规范体系,让文明融入平常、融入经常、融入日常。坚持文明创建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加快补齐功能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筑牢创文基础。持续开展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市容环境大整治,全力打造“最干净城市”。加快智慧交通和停车系统建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敞开大门、错峰共享停车位,加快绿荫、立体停车场建设,让市民出行更通畅、更从容。推动设置共享单车电子围栏,还市民清爽有序公共空间。规范社区、小区物业管理,促进物业服务扩面提质。加快建设“5G+光网”双千兆城市,完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五)突出思想破冰、改革突围,全力在营商环境革命上攻坚突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推进“开饭店”“开超市”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力争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以上。深化“六多合一”“一业一证”“四零”改革,打造“先建后验”“评定分离”升级版。弘扬“不叫不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随叫随到”的“店小二”精神,深入开展“双千”活动,深化“清减降”专项行动,扩大“无申请兑现”范围,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以更大力度为千万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坚持契约精神,兑现政府承诺,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深入推进“四项机制”落实和企业合规改革试点,让所有在黄企业安心、舒心、顺心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支持东楚集团创建AA+主体信用等级,积极稳慎推动市属国有平台企业二三级子公司混改、板块整合,进一步压缩内部层级、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力争市属国有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0亿元。加快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隐性债务化解,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水平。
强化要素保障供给。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完成耕地占补等各类指标1万亩,报批项目建设用地1.5万亩,消化闲置土地30%以上。深入实施“新黄石人计划”“才聚荆楚·智汇黄石”工程,全面落实“重点产业链人才10条”,建成青年人才驿站7个,引进各类人才2万人,大学毕业生留黄率达18%以上。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股权、收益权等质押融资,完善企业投贷债保联动机制,贷款余额增长14%以上。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扩大企业发债规模,推动1—2家企业成功上市。
(六)突出产业兴旺、环境整治,全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攻坚突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聚焦水果、水产、中药材、茶、蔬菜等产业链,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引进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大冶、阳新2个千亩以上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新认定“二品一标”农产品5个,新增特色种养殖基地面积5万亩以上。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推进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增强“米袋子”“菜篮子”保供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强本地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休闲康养、农耕体验、特色民宿等“乡愁经济”,促进“农业+”业态融合。
深入推进镇村建设。坚持“县城+重要组团+重点乡镇+中心村”一体开发,建成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打造7个示范型美丽乡镇、26个基础型乡镇。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攻坚两年提升行动,高标准打造大冶殷祖镇、大箕铺镇和阳新枫林镇、王英镇等“三纵一横”美丽乡村示范片。坚持清通畅、扫干净、码整齐、保常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改建农村户厕2000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3%以上,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加快农村“两基”升级提标,推动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末端到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以上。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合同管理长效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力争负债50万元以下的村债务清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效应。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加快农村“两堂”整治转化,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继续整合1亿元资金支持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设立市场化乡村振兴基金,加强扶贫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持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振兴。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全省县域经济“三百战略”,支持大冶冲刺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阳新奋进全国百强,支持黄石港区争创全国现代服务业试验区、西塞山区打造现代化特钢之城、下陆区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支持开发区·铁山区奋进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大冶湖高新区奋进全国百强高新园区、黄石新港园区打造现代化港口新城。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七)突出系统治理、绿色崛起,全力在推动“三生融合”上攻坚突破
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按照全面修复、全线绿化、全域提升的思路,统筹推进“江湖山城路村”系统治理,巩固拓展“四大行动”“六大工程”整治成果,深入实施“4+1”工程,整体推进长江排口溯源整治、岸线修复治理、道路景观提升、村庄环境整治,完成沿江可视范围内开山塘口修复治理,坚定不移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打造最美长江生态廊道。实施新一轮“一河(湖)一策”保护治理方案,强化河湖长巡查履职,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加快大冶湖、网湖、保安湖、三山湖等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水利补短板工程,开工王英灌区配套改造等项目19个,建成网湖隔堤加固、富水灌区配套改造等项目21个。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支持平台公司和社会资本参与尾矿库综合开发利用,完成停用时间3年以上的尾矿库闭库整治。复垦利用工矿废弃地2万亩,推进高标准绿色矿山建设全覆盖。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造林绿化提质1万亩以上。加快推进3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和大冶市全域综合整治试点。常态化开展市级环保督察,坚决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支持大冶有色高标准实现环保转型。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严格执行能耗预算管理、预警调控机制,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坚决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实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绿色能源项目,有效推动能源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对接武汉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倡导“谁低碳谁受益”,支持企业参与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产业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开工建设华新港城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动爱回收·爱分类循环经济产业园、阳新静脉产业园、荆冶湘环保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强低碳零碳负碳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打造一批绿色园区、森林工厂,促进低碳清洁生产。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垃圾收运、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开展“绿色细胞”创建行动,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新风尚。
(八)突出民生温度、保障力度,全力在促进共同富裕上攻坚突破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带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支持“网上经济”“零工经济”等容量大、门槛低、灵活性强的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深入开展“无欠薪”城市创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推进扩面征缴,对接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开展电商、快递、外卖配送等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扎实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退役军人服务等工作,全面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强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发展多种形式就近便捷托育服务。
促进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持续优化教育布局,全面加快教育项目建设,确保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黄石二中滨江学校、大冶市东风路学校、阳新县永兴小学、磁湖北岸学校、墨斗山学校等一批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支持在黄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建设职教本科。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妇儿住院综合楼、大冶人民医院新院区、阳新精神病医院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重点专科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普惠共享。
统筹发展与安全。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村)建设,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完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治理机制,打造“网络+网格”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黄石,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快市级重要产品追溯服务平台建设,让人民群众吃得更放心、更健康。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全力化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九)突出拼搏赶超、加速奔跑,全力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攻坚突破
目标催人奋进、实干赢得未来。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奋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建设责任政府。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矢志不渝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切实增强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抓好巡视巡察等反馈问题整改,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确保精准落地、见行见效。
建设担当政府。以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推动思想破冰、项目破局、担当破难、发展破限。坚持项目为王、干事为先,推进小切口落实、项目化管理、闭环式运行,做到制定的政策必落实、承诺的事项必兑现、承担的任务必完成。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影响安全稳定的风险,坚决扛起“我来办”的担当,瞄准“为民办”的落点,明确“办得成”的路径,以不胜不休的拼劲、只争朝夕的干劲、一抓到底的韧劲,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成。
建设高效政府。强化“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谋定后动、谋定快动,以快制胜、以抢开路,争第一、创唯一。雷厉风行、生龙活虎抓落实,压茬作业、并联推进,在奔跑中调整呼吸,在弯道上赶超跨越,让奔跑奋进、实干快干、干成干好成为政府的鲜明特征。强化过程、时间和节点管控,推动各项工作快决策、快落实、快见效。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让治理更精准、服务更高效。
建设法治政府。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着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让“办事靠法治、不用找关系”成为社会共识。扎实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认真落实投委会、规委会等议事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行政决策程序行使权力。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监察、司法、审计、统计、社会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健全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做到秉公廉洁用权、勤勉干净干事。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强惠民利企财政直达资金监督,提高公共资金、资产、资源利用效率,努力让财政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都用在刀刃上。
各位代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我们将集中财力、扎实办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十件实事:
1.创建11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实施农村水利、电力、垃圾处理等村级基础设施项目200个,改善农村地区群众生活环境。
2.新改扩建“四好农村路”300公里,加固改造危桥120座。
3.改造老旧小区131个、背街小巷38条,惠及居民52630户。
4.新改扩建幼儿园19所,增加学位5100个;新改扩建小学13所,增加学位1.3万个;新改扩建初中7所,增加学位6400个;新改扩建高中3所,增加学位4600个;新改扩建中职3所,增加学位4800个。
5.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和医疗养老融合发展,新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50个,新改扩建养老、家庭病床床位600张,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400户。
6.打通城区15条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新增、补划、规范机动车停车泊位6000个,缓解重点部位停车难。
7.实施中心城区36家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和规范化改造。
8.新建城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12个;新建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11个。
9.建成有轨电车一期工程,优化调整城区公交路线10条,增加大冶湖核心区和城区之间公交线网密度。
10.建成沿江大道一期工程,实施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增滨江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
各位代表,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迈进时代的新考场,惟有持续奔跑、永不停歇,才能答好考卷。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乘风破浪、勇毅力行,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黄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湖北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2022湖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2022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王忠林)!
【2022湖北大冶遴选重磅考点】郝胜勇:有信心进军全国县域经济50强!
【2022湖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湖北奋进的智慧力量!
【2022湖北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中共湖北省十一届委员会十次全会: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