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首次披露。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八个最新论述,其中之一就是“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公选王遴选网为您梳理相关内容,方便您学习。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内生动力要将“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形象地列举了一些缺乏脱贫内在动力的现象,比如“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种现象是一种“观念贫困”。所谓“观念贫困”就是面对贫困状态,却是“安贫乐道”“穷自在”,希望通过“等、靠、要”来脱贫。
“观念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因此,“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
“扶智”是学习知识与技术,对教育欠发达地区,对缺少知识和技术的群体,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从根本上说是从“输血型”扶贫变为“造血型”脱贫,它能够解决“一世”而不是“一时”的贫困问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这需要一种长远眼光和规划,既要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经济落后等现实问题,又要放眼长远,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拔掉穷根;既要注重产业扶贫,又要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激发其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的信心和决心。
十八大以来,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国家启动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教育扶贫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教育扶贫的一系列扎实行动,正在创造世人瞩目的“减贫奇迹”。
▉补好“人穷志短”这块短板
俗话说,人穷穷一时,志短短一生。“扶志”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人的奋斗精神。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刚健有为”,它强调人精神意识的主动进取,而不是被动等待,是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慵懒,是自强不息而不是碌碌无为。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指出,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县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他鼓励大家要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要看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松柏何须羡桃李”,我们不是事事不如人。这些话都是从“扶志”上说的。
做好“扶志”的工作,还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因此,值得指出的是,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对大多数非贫困地区、非贫困群众也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它讲的是树立一种精神,鼓舞一种士气,强调一种境界,有了它就能够鼓动民力和振奋民气,增强全民族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昂扬斗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役承载着百姓福祉、凝结着民族梦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冲锋号已经吹响,动员令已经下达,一份份满载牵挂的援助,正翻山越岭,风雨兼程。
【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