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孔子崇尚的为政之道,意为治国理政要把握松与紧的分寸、掌握快与慢的节奏。延伸到当下社会,指的是生活松紧与工作劳逸要做出合理安排,在快与慢中寻求平衡,做到进退自如、张弛有度。
如何在快与慢中寻求平衡,兼顾公平与效率、速度与质量,这是人生的大学问、大智慧,需要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说,快节奏不是一味蛮干、盲目求快,慢节奏也不是偷懒懈怠、不思进取。把握快与慢,就是要学会该快时马不停蹄,该慢时放慢脚步,达到快慢有度、收放自如的效果。但放眼现实,总有人找不到快与慢的平衡点。这种认识与行动上的偏差,投射到少部分党员干部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常常看到,有的领导干部被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追求快出成绩、快速回报,于是在城市建设方面盲目上项目,却忽视了整体的规划,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产生了一堆“历史欠账”;也有的领导干部奉行“慢”的哲学,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突出问题,始终不急不慌,处理起来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群众对此怨声载道。
单纯的“快”与“慢”,并不一定能转换成效果上的好,关键是要立足实际,把握快与慢的度、进与退的量。如何思考“快”与“慢”的哲学,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作风素质、为政理念。
当年,面对兰考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的状况,上任不久的焦裕禄没有急着大干快上、盲目启动各种项目,而是秉承“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理念,通过“身入”一线的调查研究,掌握群众的困难,摸清灾害的成因,找到除害的办法,制定出“对症下药”的政策,最终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种“慢”是有意义的慢,是为了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廖俊波在担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始终把群众的满意当作最大的成绩。了解到上访人员的实际困难后,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冒着大雨,打车到当事人的办公地点,实地调查具体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其解决了问题。而他在政和的四年里,刷出了令人震惊的“政和速度”,这种“快”,利于发展,群众称赞。
快与慢,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在于如何运用,快慢结合、相辅相成,方能成事。如何做到这一点,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个“宗”就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管是急事、难事,还是大事、要事,都要学会把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聚焦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以是不是有利于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为评判“标尺”,突破个人利益的“小我”,眷顾集体利益的“大我”,发扬集体决策的智慧,汲取广大群众的力量,从而做出正确的取舍和抉择。唯其如此,干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才能精准把握快与慢的节奏,收获应有的效果。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