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1遴选笔试案例分析预测题解析:概括我国实现碳中和采取的相关措施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1-09-29 阅读: 6712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碳中和”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如何出题呢?

公选王遴选网案例分析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首次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美丽中国的一个关键测度是碳中和取向,这意味着,城市碳中和水平是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核心指标。所谓碳中和,也就是净零排放,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是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以后,碳排放净增量归零,以实现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达成共识,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达到1℃,中国升温幅度则超过1.1℃。这也就意味着,实现净零排放的时间表还要进一步提前。

材料二

对企业而言,减碳浪潮已经启动。过去10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绿色发展并提出减排目标,一些有责任或谋求全球发展的大企业也纷纷提出“零碳”目标,例如,联合利华、宜家、奔驰、大众都设立了明确的“零碳”或“减半”目标。中国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后,意味着又一个庞大的市场将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标准。特别是国内企业,决不能在环保问题上推诿责任,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只做表面功夫。只有未雨绸缪,为政策变化做好准备,才能成就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能源产业而言,碳中和目标设定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有专家提出,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应在“十四五”规划中设定更加明确的气候目标,对煤炭等传统能源使用占比需有明确限制,相关监管惩罚措施需精准到位,以加速能源结构转型。未来,还要推动政府、机构等一起积极探索技术、商业、能源多重可持续的中长期发展路线。

对金融机构而言,关注碳中和及绿色转型的相关变化意义重大。9月19日,在2020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绿色金融论坛上,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要关注气候相关风险。他认为,当大的气候政策、环境政策发生变化时,大量金融资产可能变成搁浅资产。例如,随着政策变化,煤电投资、煤电贷款都会受到影响。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立,相关政策可能已经在加紧研究中。金融机构必须加强相关研究能力,提前进行压力测试,做好应对。

中国在此时提出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气度,也凸显了中国对绿色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巴黎协定》推动的目标,更是为了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

同时,设立碳中和目标也提醒每一个国家、每一家企业、每一位个体,任何情况下,全球气候治理都是基本责任。只有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协作,才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基础,铺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材料三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目前,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并朝着制造强国的方向不断迈进。

在国家设置的短、中、长期三个目标也充分体现了其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短期目标,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中期目标,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长期目标,到2049年,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在此基础下,结合当前工业体系、产品、门类以及发展速度可以看出,工业制造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众所周知,工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据统计,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左右。专家分析,在能源消费侧,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加强,降低高耗能制造业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制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

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建材、金属有色等行业是当前碳排放量的大户,在国家“碳中和 碳达峰”的要求下,势必会对这些高能耗产业在总量供给、能源结构方面带来新的挑战。

202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国15%左右;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高能耗产业不得优化产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及供给方式等,同时国家发改委也提出了新要求——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方案。

在这次“双碳”的探索路上,不管是国家、地方政府还是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制造企业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建议,要运用市场化机制和相关政策对碳排放进行全面、严格管控,并适时开征碳税,切实调动地方政府、企业节能降碳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低碳竞争力。

目前,全国多省市也部署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

材料四

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到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00万个,实现再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为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任务。相关人士指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此次出台的《规划》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线,围绕工业、社会生活、农业三大领域提出了主要任务,有助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0年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约2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继续大幅下降,单位GDP用水量降低28%。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废纸利用量约5490万吨;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替代62%品位铁精矿约4.1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25万吨、740万吨、240万吨。

上述负责人表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减少产品的加工和制造步骤,延长材料和产品生命周期,提升产品的碳封存能力,减少由于开采原材料、原材料初加工、产品废弃处理和重新生产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数据显示,以废钢为原料相比以铁矿石为原料炼钢,生产1吨钢可以减少约1.6吨二氧化碳排放,中国2020年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仅此一项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16亿吨。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对国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贡献率超过25%。

公选王问题一:请根据给定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我国实现碳中和采取的相关措施,要求400字左右,逻辑清晰、语言简洁、切实可行。(10分)

推荐学习:

【2021公选王遴选热点周周讲15】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遴选考点解析

2021遴选笔试预测题及答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实现绿色转型”策论文


您好!很遗憾,这篇文章必须是本网站的VIP会员才能完整阅读。

现在注册会员,可免费查看本篇文章;如果已经注册,请直接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1热门公务员遴选案例分析题之二:“拉闸限电”怎么考怎么答?(“拉闸限电”解读一)

下一篇: 2021热门公务员遴选笔试案例分析之三:中央人才会议怎么考?怎么答?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