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防汛抗灾的大势可以发现,湖南水旱灾害频繁,原因何在?
一、特殊地形地貌容易致灾
“湖南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气候特征,决定了湖南水旱灾害频发。”省水文局副局长宁迈进认为。
“湖南是一个东南西三面环山、朝东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中部丘岗起伏、北偏东开口为湖泊平原。”宁迈进说,正是由于这种地形特点,全省96.6%的国土面积上的降雨,形成径流后,最终经过四水水系汇流到洞庭湖。
一方面,山地、丘陵和岗地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0%,且红壤、黄壤分布广泛,山洪易发区点多面广。在强降雨作用下,山洪汇流快,易造成河堤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另一方面,洞庭湖既要接纳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水,也要吞吐长江三口的来水,多个口子进水,仅一个口子(城陵矶)出水,易发流域性大洪水和内涝灾害。
二、极端天气现象增多
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汛情尤其特殊。我省今年梅雨期比往年相对要长,从6月中旬开始,到7月下旬基本结束,持续近40天。
三、人类活动加剧水旱灾情
除了暴雨频繁,人类活动也加剧了水旱灾情。
侵占河道行洪断面,导致洪水没有出路,河道安全过流能力降低。资水干流、湘水干流及浏阳河、汨罗江、涟水等,河道设障现象尤其严重。据省水利厅数据,1996年以来,全省水域面积年均减少6.11万公顷。
水土流失加剧,削弱了土壤蓄水能力,放大了水旱致灾能力。流失的土壤转化为泥沙,被地表径流搬迁,形成泥石流,导致河床抬高,水库、山塘、渠系淤塞,增大了水旱灾害风险。
由于人为影响及规划建设的滞后,城市防涝体系在暴雨面前“不堪一击”,经常出现“看海”现象。伴随城市发展,原本具有蓄水调洪功能的河流、洼地、池塘、湖泊被填占或阻断,水面锐减、河湖分割、水系不通,雨洪没有出路,积水成灾。我省现有29个建制市,城区水面率仅4.6%,且地面硬化过多,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增大了地表径流量,进一步加重了城市内涝。同时,地下排水管网规划不全、标准不高,很多管道雨污合流,老化失修,排涝能力有限。
公众防灾避灾意识薄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7月1日开始的暴雨过程,总计造成14人死亡,全部是强降雨诱发山体滑坡所致。省防汛办分析,除了转移不及时、不坚决之外,根本原因在于:乡村随意挖山切坡情况较多,人为留下屋后山体滑坡隐患,或者违规占用溪沟建房,山洪暴发时直接处于泄洪通道而致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