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天津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黄兴国:科技创新是产业振兴、企业强盛、结构升级的第一动力,也是实现供给结构由低效错配向高效平衡转变的根本出路。天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激活科技创新乘数效应。
一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结合。一方面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立足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壮大研发团队、加强研发合作,努力掌握核心技术。
二是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强化科技创新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建立完善部市合作、院市合作、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三是“筑巢”与“引凤”衔接。实行“一张绿卡管引才”,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千企万人”支持计划、“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着力打造领军拔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使企业家既创造财富有“恒产”,又致力创新有“恒心”。
问:天津提出“小升高、小壮大、小做强”,除了刚才讲到的技术、人才要“高”和“强”之外,您认为“大”是指什么?
黄兴国:“大”是指数量规模要不断扩大,就是我们讲的“铺天盖地”;企业“个头”要不断壮大,就是我们讲的“顶天立地”。
一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大批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二靠“一助两促”,使小企业成长为“小巨人”。深入开展助小微、促创新、促创业活动,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给企业插上科技和金融的翅膀,使实体经济“如虎添翼”。
三靠并购重组、股改上市,使科技“小巨人”长成“大巨人”。
问: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唱主角、显身手,天津具体是怎么抓的?
黄兴国: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既要重视“去旧”,也要重视“来新”,以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推动供给结构质的提升。
一是以融资租赁方式去旧设备、添新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分借助天津在金融创新特别是融资租赁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对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5个百分点的租赁费补贴,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二是以推进产业升级去旧产能、育新产能。通过技术改造、产业转型、调整重组、载体提升等途径,推动“万企转型升级”,向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三是以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去旧供给、增新供给。制定全市创新产品认定和补贴办法,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开发“杀手锏”产品,运用“互联网+”,推进“制造+服务”、互联网跨界融合等大力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飞鸽”作为天津自行车的知名品牌,主动应对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挑战,推出了国内第一辆“超级智能自行车”,老企业焕发了新生机,“老树发出新枝芽”。
问:制度创新是创新发展的另一只轮子。天津怎样依靠制度创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黄兴国: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的点火系。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活”字上做文章。
一靠政策创新激活。坚持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着力校准产业政策、放活微观政策,在财政投入、金融支持、载体建设、技术改造、降税减费、企业重组、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为科技型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施降低企业成本一揽子政策措施,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帮助企业轻装上阵。
二靠制度改革放活。坚持“放管服”相结合,深入推进“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个号码管服务”等“十个一”改革,把该放的放足、该管的管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加快推进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步伐,为企业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市场主体实现井喷式增长。
三靠服务环境育活。坚持因企施策、“一企一策”,选派市区两级机关局、处级干部下沉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定点帮扶。着力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和园区载体服务,建立健全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平台和网络,为企业提供“专家+管家”式服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