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有套房,外出打工忙,子女上学不用跑断肠,进城应比在家务农强。”这首歌谣是农民进城意愿的生动写照。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民进城谋生计、求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无论是工作地点、子女未来上学地点的选择,还是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期盼,都与进城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形势下,更好引导农民进城,需要深入了解农民为什么进城、进什么城、怎么进城,对农村人口转移进城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市场化路径,让农民进城走好市场化道路。
农民进城与城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同志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其中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把聚焦点放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即农民身上,所选择的路径应当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利益。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探索市场化路径。
首先,市场化路径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产业转移规律考虑产业布局,依托产业基础考虑城镇化的空间体系和重点区域,才能实现以产兴城、产城融合。
其次,市场化路径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传统的城镇化大多依靠行政手段推动,有的地方甚至演变成盲目的造城运动,出现了一些“空城”“鬼城”。与市场脱节的城镇化,没有产业、没有就业,难以集聚人口。只有通过市场化路径推进城镇化,房地产开发与城镇化发展才能同频共振。
最后,市场化路径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合理配置。城镇建设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和边际效益,考虑公共服务的配套完善和保障水平。通过市场化路径可以突出发展重点,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更有效率。新形势下,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市场化路径,让农民进城走好市场化道路,政府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将县城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持续性、系统性、前瞻性,优化完善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县城集聚要素的吸引力。着力解决县城承载能力不足问题,建设和完善人口和产业集聚所需要的道路、供水、供热、供气、供电、排水、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着力解决公共服务短缺问题,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城镇化的支撑。要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做强特色产业,做大产业园区,以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提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强特色产业,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对县域发展的扶持力度,实行县域经济差别化扶持政策,在发展资金、土地指标、产业培育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实行分类考核、差异化考核,既鼓励支持发展快、条件好的县(市)区率先发展,又关心扶持基础薄弱的县(市)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拓宽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着力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问题。发挥好金融特别是开发性金融的骨干作用,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公私合营政策法规,理顺公用事业价格,通过多种模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算大账、算长远账、算发展账,提升社会资金向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研究利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探索建立城镇化发展基金或城镇开发股权基金,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