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有的地方出现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假作为”,有的好比绣花枕头一包草,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有的宛若水面蜻蜓,点到即止,身子沉不下去;还有的则属套路高手,貌似卖力,实则装样,人到心不到……其要害在于“假”,蒙骗上级、糊弄群众。
随着反“四风”进入“深水区”,隐藏在机关单位的各种各样谋私利、脱离实际、玩套路的“假作为”纷纷被抖搂出来。我们在感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余,不能不清醒地认清一个事实:“反四风”绝非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
关于形式主义和假作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就有生动演绎:达康书记多次责令区长孙连城整改信访窗口,可孙连城却找各种理由塞责,反而拿下属当道具,现场怒斥下属上演“亲民秀”骗取群众掌声。
事实上,与“不作为”相比,表演担当的“假作为”危害更大,影响更恶劣。“假作为”的本质就是不作为,是用虚假掩盖不作为的事实。“假作为”最终销蚀的是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要杜绝“假作为”,关键要用好考核“指挥棒”,通过明导向、严标准、强监督,狠刹这股不正之风。
有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只有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定标导向作用,标准真真切切,考核实实在在,“假作为”才会无处遁形。事实上,在国家层面,随着制度的完善,考核机制也越来越精细。比如针对生态文明的考核,不仅明确了主体责任,还要求落实“一岗双责”。有了既严又实的“真考核”,“假作为”势必失去生存的土壤。
并且,任由“假作为”之风蔓延,还容易造成“劣币驱良币”的逆淘汰。“假作为”不仅会严重挫伤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还可能纵容投机取巧的恶习。正因为如此,考核更要严格标准、落到实处。比如,我市为脱贫攻坚更加精准,坚持精准考核,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和捆绑考核,对利用扶贫资金、政策搞“政绩工程”的,对搞“垒大户”“造盆景”“数字脱贫”等行为严肃追责。
此外,除了严格考核标准、落到实处,强化监督也必不可少。“假作为”之所以有生存空间,不是作假者水平有多高,还是与考核环境的相对封闭有关。将政绩晾晒在更多目光之下,“假作为”就更容易被揭穿。近年来,北京市改变以往“关起门来”述职的形式,公开举行述职述廉考评会议,在“由谁考核政府政绩”问题上则加大公众评价的权重,并鼓励增加第三方评估,这对于防范“假作为”多有裨益。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真抓实干。防范形式主义,狠刹“假作为”,只有撸起袖子、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好,才能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学习:
【湖南选调公务员考点】徐守盛:整治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2017湖北遴选重要考点】王晓东: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也是腐败行为
更多遴选考试时政热点、重庆遴选笔试面试考点,可以学习网站遴选真题栏目、遴选核心考点栏目、策论范文栏目、案例分析等栏目,最全、最新的遴选考点都在公选王遴选网。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