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江苏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淮安举行。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说,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江淮生态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至此,江苏发展新棋局上一个全新的区域发展概念——“江淮生态经济区”应运而生。
李强指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推动“1+3”重点功能区战略尽快落地、落到实处,目的就是以新的发展布局带动全省发展优势的重塑,促进各地立足不同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区域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
多年以来,苏南、苏中、苏北的概念,成为外界论及江苏区域发展三大板块(梯队)格局的常识。但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通达全省,江苏的经济地理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也正因此,今年5月10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宿迁召开例行的苏北发展座谈会,研究探索苏北新一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时,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提出,要跳出地理划分,对全省的发展格局要进行重新研究,要实施重点功能区战略。当时,提出了“1+3”重点功能区的雏形。
“1”是指扬子江城市群战略。也就是,以沿江八市二十几个县为主体,打造城市群的集群发展,既是江苏发展工业的“主战场”,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3“分别为:沿海经济带(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三市,主功现代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是江苏的潜在增长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为主,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江淮生态经济区(淮安、宿迁全境以及扬泰盐的部分县域,打造江苏的中心生态花园,发挥其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
之所以做如上布局,简单来说,是依据江苏各区域的自然禀赋、现实状况,对几大区域进行“聚焦”、再定位,梳理、挖掘各个区域的特色、开发强度,进行差异化、协同化发展。
通过这样的布局和功能重构,来改变之前苏北地区仅仅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的“跟随者”的现状。同时,苏北能够跳出原来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放开手脚、集中力量,来做“自己应该干、能够干,也能够干得好的事情”,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江苏功能区“1+3”战略,重在“+”,不仅是板块之间,每个功能区内部也要“+”,进而形成一个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
江苏提出的“1+3”功能区战略,打破了之前“苏南、苏中、苏北”的简单的、基于地理空间和行政区划的划分,而更多的基于各个板块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的特点,重新梳理了各个区块的发展思路、产业选择。
比如,同样为苏北地区,淮安和宿迁如今被划为“江淮生态经济区”,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产业发展上,今后要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新经济,深度挖掘旅游业,提高产业门槛,吸引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
除了淮安、宿迁外,扬州的高邮、宝应,泰州的兴化,盐城的建湖、阜宁——这一区域同为里下河区域,是江苏水网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农业最发达、生态资源优势最突出的地区,也被列为了“江淮生态经济区”。
今后,江淮生态经济区要更多地要承担起其特殊的使命,即打造成为生态产品最重要供给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城镇特色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生态田园风光旅游目的地。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