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持续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统筹抓好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着力在“稳、进、好、俭”四个字上下功夫:
坚持“稳”字当头,有效防控重大风险。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的不确定性,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摸清风险底数,提高综合研判能力,坚决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处置在未发、管控在属地。建立健全逆周期调节机制,牢牢稳住经济基本面,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坚持“进”字为重,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抢抓党中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充分激活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迸发出更强的竞争活力和创新动力。扎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及产业链现代化,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创新力和经济竞争力。
坚持“好”字为本,提高全面小康成色。对标对表“十三五”规划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标,围绕制约高质量发展、老百姓反映强烈、影响走在前列的突出问题,打赢三大攻坚战,狠抓补齐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俭”字为要,强化政府过紧日子。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为全社会作出表率。要坚持“以收定支”,严格控制日常开支、公共工程建设,大幅压减办展办会,全面实施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着力盘活闲置资金,不断提升支出绩效,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担当意识、实干意识、前列意识,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以“绣花功夫”精准服务企业
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制定实施我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特别要深化“五个一百”活动,真心支持帮扶民营企业,完善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创新服务企业的方式方法,把精准服务、解决问题落到实处,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擦亮民营企业金名片。
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坚决落实中央减税降费决策部署,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尽快公布新一轮减税降本政策举措。
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引导金融机构服务重心下沉,加大对制造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确保商业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提升各级担保平台服务能力,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共同营造风险可控、企业满意、银行有利的金融生态。
切实防范化解风险。强化省市县协同、部门间协作、政银企联动,加大企业帮扶纾困力度,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一要积极应对经贸摩擦。坚决落实中央稳外贸20条政策意见,加快落实我省新一轮稳外贸20条举措,做深做实“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支持企业坚守美国、欧盟等重要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一带一路”、东盟、非洲等新兴重点市场,确保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市场份额不降低。二要加大金融风险防控力度。落实“一企一策”方案,防止上市公司因股权质押而出险。用好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加快纾困基金落地,防范部分民营大企业流动性风险。稳妥有序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大化旧控新、化圈解链力度,确保不良贷款率保持在合理水平。着力防范非法网络借贷风险,加强对退出机构的管控,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逃废债。三要建立完善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注重金融风险防控政策措施的前瞻性、有效性和连续性,加快制定出台我省地方金融条例,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加大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力度。落实好中央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政策举措,盘活存量土地,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要优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制定出台具体的差异化供地政策。对优先发展的制造业用地,可根据项目性质、投资强度等条件,探索“点供”等方式安排。增强财政政策精准性,集中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
积极促投资扩内需
抓好具有乘数效应的投资项目。在确保投资增速不低于GDP增速的前提下,优化投资结构,突出抓好民间项目投资、交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及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一要扎实推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文化旅游、能源环保,新增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等“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计划实施苍南三澳核电、宁波镇海炼化扩建等重大项目1500个,组织实施一批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加快首批7个“万亩千亿”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二要扎实推进省市县长项目工程。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三要扎实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未来社区建设机制,首批24个试点要加快落地,启动实施第二批试点项目,培育建设省级试点60个,总投资3000亿元以上。加强城市有机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深入开展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四要扎实推进千年古城复兴行动。
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全力抓好国家《规划纲要》和我省《行动方案》落实,高起点谋划、高水平打造、高强度推进长三角联合创新基地、都市圈城际轨道、洋山开发合作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突出抓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谋划实施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推动共建苏浙皖产业合作区、平湖—金山产城融合发展区等省际协同板块,促进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
抓好“四大建设”提速提质。大湾区要加快推进“三廊四新区”建设,突出环杭州湾经济区核心区作用,推动环杭州湾城市群加快发展。谋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入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生态海岸带。大花园要加快衢州、丽水大花园核心区建设,推进大花园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四条诗路”千万级核心景区和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打造十大海岛公园和十大名山公园,做实打响“百县千碗”,推进国有景区门票持续降价,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大通道要聚焦“三个1小时”交通圈目标,高水平建设交通强省。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快苏台高速、湖杭高速、瑞苍高速等前期工作,推进高铁门户建设,全面推进铁路杭州西站、萧山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杭绍甬智慧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金建铁路、杭衢铁路、衢丽铁路、温武吉铁路、甬舟铁路等项目进度,确保建成龙丽温高速文泰段、临金高速建金段、千黄高速、杭宁高速拓宽等项目。大都市区要建立健全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挂钩机制。启动实施交通节点新城开发、高品质步行街提升、城市阳台景观塑造等大都市区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启动实施杭绍甬、甬舟、嘉湖、衢丽花园城市群四个区域一体化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城市群同城化水平。
推动消费平稳增长。抓住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机遇,大力推动消费升级,制定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实施无理由退货承诺和放心工厂“双倍增”行动,培育消费新热点,探索发展零售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推进9个城市、122家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重点推进冷链物流等设施投入。打造消费新平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完善城市社区商业布局,打造义乌、青田等“世界超市”“购物天堂”,打响“放心消费”品牌。
全力强创新增动能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持续推进“五个一百”工程,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一要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和快递经济,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做强集成电路、软件业,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二要加快推进“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开发集成3万款以上工业应用程序,连接5000万台工业设备,服务10万家以上工业企业。建成5G基站5万个。三要加快推进百个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软件名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自动驾驶和智能出行示范区等10余个国家级创新试验区建设,10个以上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40余个省级数字经济特色小镇建设,合作建设30个以上市县数字经济“飞地”平台。
加快推进“两高地”“双倍增”。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着力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着力加快之江实验室、甬江实验室、城市大脑、移动支付之省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推动中科院与省政府共建之江实验室,争取2个国家级科创平台落户。在“互联网+”、生命健康等领域布局首批省实验室2—3家。支持西湖大学、北航中法航空大学、中科院浙江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校院所建设,新建新型研发机构30家。深入实施“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000家。同时,要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实施“鲲鹏计划”,加快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建设集人才招引、人才落户、人才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综合体。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一要提升特色产业链创新能力。聚焦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网络通信等重点领域,打造10条标志性产业链,实施50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构筑100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培育发展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石化、现代纺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加快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平台,新增30家以上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二要纵深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施块状特色经济提升行动和县域特色经济“双千亿”工程,围绕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小微企业园,新增小微企业园200个以上。三要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力争在役工业机器人累计突破10万台。鼓励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全省累计40万家以上企业上云发展。强化首台套推广应用,新认定200项省级首台套产品,新增一批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和浙江制造精品。四要加快市场主体升级。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制定实施支持科创企业上市计划,力争新增营业收入超千亿制造业企业1—2家,新培育雄鹰企业30家,新增隐形冠军企业60家,培育壮大一批独角兽企业。淘汰1000家企业的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整治1万家“低散乱”企业。
推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加大侵权假冒行为打击惩戒力度。加强中国(浙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出台新一轮鼓励企业研发的政策举措,确保有研发投入活动的企业数量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
大力实施“四个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创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要深入实施科技新政,全方位推动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尖峰计划”,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集成电路、结构生物学、免疫与基因治疗等领域,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实施以技术安全自主可控为目标的“尖兵计划”,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目标的“领雁计划”,每年实施100项左右优先布局的重大引领性项目。实施以融入国家战略布局为目标的“领航计划”,争取100项左右国家2030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重点研发项目、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落地浙江,引领浙江在更高水平上创新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全面实现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推动“一件事”提升、扩面和标准化,实现群众办事更方便、涉企服务更优质。推进一般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审批“最多80天”改革,开展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20个工作日试点,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平台功能,全面推进天然气管网体制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抓好“掌上办”集成优化,推进“掌上办事”“掌上办公”平台迭代升级,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优势,持续擦亮“浙里办”“浙政钉”品牌。抓好场景模式下多业务协同“一件事”,提效升级一批、功能拓展一批、谋划新建一批、地方实践一批、跨部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应用项目。迭代建好公共数据平台2.0,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和应用。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进省域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务服务办件网上受理率达到80%,“浙政钉”覆盖80%以上部门协同业务,现场执法掌上执法率达到90%以上。扎实推进龙港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整合各类开发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借鉴滨江经验,以构建统一高效的体制机制为目标,大力推进开发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平台整合、要素集聚、机构精简、职能优化。聚焦大湾区建设“四大新区”“三大走廊”,推广特色小镇创建制的做法,实施竞争性的差别化政策供给,促进优一批、转一批、提升一批,打造20个左右高能级平台,创建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入推进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高水平建成用好“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采取倒逼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全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增长7%。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年底全省新批工业用地全面推行“标准地”,全面应用浙江省“标准地”地图。
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枢纽。推进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落实好自贸试验区赋权工作,推动联动创新区建设,高质量全面完成第一阶段三年改革试点任务。深入实施“四港联动”,推进宁波舟山港高水平一体化,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强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运营合作。加快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海外站建设,力争义新欧班列全年运行1000列以上。加快空港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国际货运资源,加密货运航线,打造货运航空枢纽。深化eWTP实验区建设,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核心区。加快“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和中意(宁波)园区建设,打造中国与欧洲合作样板。深化12个境外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走出去水平。
深化金融改革试点。加快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支持世界银行全球数字金融中心建设运行。加快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试点。深化宁波普惠金融改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推广台州小微金融改革经验,确保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
高质量做好外贸外资工作。全面实施稳外贸新政,强化政策叠加,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积极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深入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杭州、宁波、义乌、温州、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大“两自一高”企业培育力度。深化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行动计划,新增外贸龙头企业100家,培育780个“浙江出口名牌”,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10%以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依托中外合作产业园、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等平台,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的大产业大项目。
加快信用浙江建设。深化公共信用平台建设,健全信用建设制度保障,以“信用+”联动十大场景案例为引领,深化政府应用,全面拓展社会和市场应用,全面提升全省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政府部门应用体验,努力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信易+”信用激励地市全覆盖。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加快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进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深化国企公司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战略支撑能力和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要围绕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四大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推进小洋山合作开发、综合供能服务站、黄泽山油品储运基地、萧山机场三期扩建等100个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滩)长制、林长制,健全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长效机制,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确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治气方面,制定实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全省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20%、重点行业下降3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7%,确保全省PM2.5平均浓度稳定达标。治水方面,确保III类及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88%,彻底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确保近岸海域水质、入海河流(溪闸)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治土方面,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治废方面,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力争全省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和垃圾“零填埋”。全面打响工业垃圾歼灭战,开展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整治,确保全省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30万吨/年,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95%以上。集中清零贮存超过1年的危险废物,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深化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特别是要强化陆海统筹,抓紧实施钱塘江流域大保护工程、生态海岸带建设工程。启动实施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建设浙东沿海、京杭大运河、太湖等江河湖岸防护林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开展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力争我省森林覆盖率争先进位。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深化“两山”转化改革,联动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和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深化森林质量财政奖惩制度,试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支持。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快绿色快递包装、可降解材料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旧家电、二手车等回收处置企业做大做强。健全环保收费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发展。
扎实推进富民惠民安民
集中精力解决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启动实施山海协作“十大行动”,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服务,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低收入农户最低收入水平达到年人均8000元以上。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快建立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因病致贫的医保和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健全的兜底医疗保障。
高标准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坚持力度不减、工作不松、目标不变,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资金帮扶、干部人才支援,扎实做好产业合作、消费扶贫、劳务协作等工作,确保受援地区按期脱贫摘帽。全面深化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共建一批对口合作示范园区,探索实施一批跨地区利益分享的标志性项目。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照护、食品安全等各领域改革发展,扎实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面治理工作,实施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补齐学前教育等短板。持续推动“六医统筹”改革,促进“双下沉、两提升”,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长效机制。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综合集成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林权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深化花园村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总结推广临安激活市场力量振兴乡村的经验做法。二是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创建5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启动建设5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1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10个农业产业强镇,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三是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40个,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5000个。积极推进“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建成100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积极培育景区县城、景区镇、景区村,开展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500个,推动乡村有机更新。四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着力构建数字乡村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四大体系”,打造数字乡村云平台框架和核心数字资源库,加快数字技术在生产管理、产品流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五是强化乡村治理。把风险防控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以农用车、渔船、防台、猪瘟等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重点,加强源头预防、精准治理,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乡村风险防控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响应、快速应对处置。
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一是健全社会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隐患识别,压实各级责任,强化协同防控。严格落实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对于涉及群众重大关切、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决策,出台和调整前要严格风险评估程序,做实做细预案,确保风险可控。二是创新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强化“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加快建设一站式服务、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是严防安全生产事故。严格落实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主管责任,加强风险管控、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四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能力,实施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加快防台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五是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依法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打击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持续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
公选王推荐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考生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