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王有话说,近来各省市的遴选考试已经开始了,大家的备考工作要开始了,公选王提醒大家,往年的真题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哦>>> 【2020安徽省直遴选笔试重磅复习资料】历年安徽省遴选笔试真题汇总(2012-2020)
蚌埠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6日在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王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蚌埠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年。面对“大疫情”“大汛情”叠加冲击,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顶压前行,埋头苦干,守卫了群众安康,守护了城市安全,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可以载入蚌埠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许多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
内陆开放启航皖北。中国自贸区蚌埠片区获批即建设、启动即运行,蚌埠正式迈入了内陆开放最前沿,迎来了跨越发展新拐点。坚持“开业即开张、起步即冲刺”,创新开展“五首”开局行动,实现了“开门红”、跑出了“加速度”、吹响了“集结号”!全省唯一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户蚌埠,更多本土“小商品”走上世界“大舞台”。“蚌西欧”中欧班列发运集装箱7036标箱、增长9倍。新开通蚌埠至连云港铁海联运班列,铁海联运业务量达4828标箱、增长24%。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达5.33万标箱、增长17%。保税物流中心报关总额4.5亿美元、增长4.7%。
区域合作联动江淮。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出席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设立“上海临港示范园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获国家政策支持,市高新区获批全省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省认定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1个。淮河生态经济带第2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在蚌召开,发布《蚌埠宣言》,发起弘扬大禹治水精神、推广可降解替代塑料制品倡议,成立淮河经济带港口联盟、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联盟,议定5大类141项具体合作事项。
绿色制造惊艳华夏。举办首届中国光电材料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生物基产业发展大会,15位“两院”院士汇聚蚌埠。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蝉联五星评级、全省唯一。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工信部现场审查验收。新型显示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中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8.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产品成功导入大尺寸显示产业链。国内首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量产。获批生物基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省技术创新中心。丰原生物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唯一官方供应商。丰原集团获批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昊方机电获评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创新成果耀眼全球。凯盛科技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启动工业化生产,形成国内唯一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自主研发生产国内首片高品质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荣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铜铟镓硒发电玻璃获省“三首产品”示范应用,光电转换率世界最高。中电科41所“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模拟器研发”“毫米波5G信号源研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验收。中电科40/41所研制的电磁驱动装置,在嫦娥五号探月之旅“关键动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方兴光电“高阻隔水汽薄膜与AMOLED封装技术开发”省重大专项顺利完成,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大富科技打通5G金属和陶瓷滤波器双线全生产环节、全球唯一。丰原集团6个聚乳酸“5553”模块全面启动,第一第二模块开工建设、投资百亿。
各位代表!
2020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急刹车”影响下降8.5%,二季度迅速恢复到正增长并逐季回升,预计全年增长4%左右。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强劲恢复增长势头,财政收入31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平,进出口总额增长1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6%。
2020年,我们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斗罢艰险又出发,过得辛苦而又充实,走得匆忙而又坚定。
(一)众志成城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抗洪救灾保卫战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响应、筑牢九道“防火墙”。在全省率先取消春节期间大型集会、禁止活禽野生动物交易、实行小区楼栋全封闭管理、发布“十个一律”等严控举措。全面落实“四早”“四集中”和中西医并重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全省首批实现确诊病例“清零”。
抗洪抢险取得全面胜利。及时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及时宣布相关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荆山湖行洪区时隔13年再次开闸行洪,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事件,没有出现一处重要堤防损毁。城市排水防涝工程经受多轮强降雨考验,“城市看海”成为历史。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四启动一建设”,坚持水退一寸、地抢一分,抢种补种农作物6.8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各位代表!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安危生死的重大关头,近3万名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知险赴险,忘我奋战抗疫最前沿;4批47名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逆行奔赴武汉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公安干警、社区(村)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物业、环卫、快递、公共交通、抗疫物资生产运输人员等不辞辛劳,坚守抗疫一线默默奉献;广大干部群众闻“汛”而动,骄阳下挥汗如雨,风雨中逆行冲锋,险情前奋不顾身……铸就了一道抵御灾情、护佑生命的铜墙铁壁。在抗大疫、防大汛中,涌现了一批批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凡人善举和先进典型,奏响了一曲曲和衷共济、战之能胜的时代赞歌!
(二)争分夺秒打好复工复产联动战
“六稳”“六保”任务高效落地。科学精准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及时制定204条精细化惠企业、促消费、稳就业政策措施,稳住经济基本盘。康宁药玻、比亚迪刀片电池、蓝驰新能源智能汽车总装基地等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新增减税降费27.7亿元,下达各类直达资金32.9亿元,普惠性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到5.23%。复学复课稳步推进。“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创新实施帮就业“123工作法”,获李锦斌书记肯定、在全省推广。
工业攻坚年行动成果丰硕。怀远、禹会、淮上获评省制造业“十强县”和“十强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个、国家绿色工厂(产品)4个。帝晶光电、中粮30万吨燃料乙醇二期等137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国显科技显示模组、鸿程光电电子白板等7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连续七年举办省工业设计大赛,获准创建曹山工业设计省级特色小镇。获批沫河口省级化学原料药基地。新增大富科技、壹石通两家上市公司,佳先股份、安徽凤凰挂牌新三板精选层。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新希望六和、牧原、汉世伟、鹏欣等全产业链生猪养殖项目落地见效。鹏欣项目成为上海紧密型生猪外延基地。蒙牛与可口可乐合作液态奶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6家企业跻身全国农产品加工500强。怀远石榴、王庄花生、五河葡萄、仲兴羊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五河螃蟹、怀远糯稻分获国家、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固镇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怀远绿色农产品入围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大岗村入选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自贸片区新登记注册企业276家、注册资本金21亿元。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5家、示范区1家。淮上万达、金鹏玖玖建成营业。京东智联云数字经济皖北区域中心落地蚌埠,敦煌网数字贸易平台正式运营,“纸去哪了”大数据交易平台覆盖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亿件。淮上经开区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湖上升明月获批省级国际合作交流基地。
(三)蹄疾步稳打好改革创新主动战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6%。万人发明专利18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84家、技术合同成交额6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凯盛中空玻璃微球、银锐柔性智能化玻璃入围科技部重点专项。中粮生化“流程行业配方产品数字化辅助设计软件研发”获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OLED显示用玻璃基板关键技术研发获省定向委托“卡脖子”项目支持。5支团队入选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总量全省第2。市高新区纳入省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重点领域改革亮点纷呈。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验收。全省率先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林长制“五个一”平台全面建成。建立开发区赋权清单制度,首批向市高新区、市经开区赋权216项。“禁塑”长效机制入选省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经典案例汇编。
营商环境持续创优。“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全国推广。新时代营商环境研究院、法治蚌埠研究院揭牌运行。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全省率先免收企业(不含房地产)不动产转移登记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公共服务事项一日办结率99%以上,“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63%。
(四)持之以恒打好城乡建设升级战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水蚌铁路蚌埠段改线工程、合徐高速东海大道出入口建成通车。民用机场获国家批复立项。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高铁、蚌埠港中诚国际综合码头等开工建设。改造棚户区(城中村)58个、老旧小区34个,竣工安置房2.2万套、回迁安置1.6万户。新增、改造绿地507万平方米。新增机动车泊位2万个。新开常规公交线路16条、建制村公交班线8条。建成5G 基站1279个,实现市区5G信号连片覆盖。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实施村庄清洁“百日攻坚”,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整治村容村貌等问题149.4万个。完成农村改厕4.18万户。清运农村垃圾31.7万吨。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受益人口8.1万人。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省级58个、市县级57个。成片造林3.71万亩。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912公里。新增高标准农田28.1万亩。
城市管理精细精准。启动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6个。制定《住宅物业管理办法》,出台“物业管理八条”,精准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规范化。规范设置摊点群120处、摊位5900个。治理违法建设13.1万平方米。取缔无证经营瓶装燃气非法储存窝点15处。
(五)凝心聚力打好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剩余550户175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5户2498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全面解除致贫风险。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一站式”结算。消费扶贫专区数、县均扶贫产品数均居全省第1。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PM2.5平均浓度43.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1.4%,排名均居皖北第1。4个国考断面、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597家、整顿规范204家。全面落实淮河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退捕渔船388艘、转产安置渔民1247人。
风险防控扎实有力。落实落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存量网络借贷企业全部良性退出市场。金融机构贷款不良额、不良率实现“双降”。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新增贷款270亿元。直接融资规模超100亿元。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供需平衡。
(六)矢志不渝打好民生改善持久战
各项事业统筹发展。33项民生工程投入79.8亿元。全省率先实现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获批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怀远一中怀西校区、北大培文二期等建成使用,蚌埠学院理工实验楼等开工建设。安财商学院转设独立本科蚌埠工商学院。市一、二、三、四院专科医疗项目主体完工。实施全国首例跨区域5G远程控制手术。禹会村遗址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龙山文化城址。舞剧《石榴花开》获荷花奖。舞剧《大禹》等3部作品入选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新增中国好人5人、安徽好人11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扎实开展。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不断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持续推进,气象、档案、地方志等服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成效显著。“六无”村(社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全域铺开。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全面提高。“全科社工”模式全面推行。消防救援、防空防震等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安全生产、食药安全总体形势稳定,信访形势持续向好。国防教育、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扎实推进。
各位代表!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五年来,我们坚持蹦起来摘桃子,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这五年,我们聚焦动能转换,干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是产业定位明晰、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超薄玻璃连续刷新世界纪录;全面掌握国际领先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获省“量身定做”政策支持,硅基、生物基正成为“产业新地标”。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两获中国工业大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人均生产总值超6万元、全省第5。
这五年,我们聚焦改革开放,干了一批汇人气、聚商气的急事,是市场要素活跃、发展动力活力最强的五年。整体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自贸片区、市场采购贸易、中欧班列、国际集装箱码头等开放平台逐步完善。“一户一块田”“农粮驿站”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激励支持。营商环境连续两年领跑全省,跻身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标杆城市。
这五年,我们聚焦城乡统筹,干了一批拓空间、提品质的难事,是内涵形象提升、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长淮卫淮河大桥、体育中心、中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西部化工企业搬迁关停基本完成。7.13万户棚改居民实现“安居梦”。改造老旧小区300个。整治乡镇政府驻地44个,建成美丽乡村317个。首创首成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再添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全国电商百佳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等新荣誉。
这五年,我们聚焦全面小康,干了一批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是顺应美好向往、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五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城乡低保、社会保险、特困供养、最低工资、住房公积金等全部提标扩面。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支持安财大、蚌医、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等驻蚌高校建设发展,新建扩建蚌埠工商学院、市二中、六中、职教园区、北师大附中、北大培文等,新建扩建蚌医一附院、二附院、市一院、二院、三院、四院、五院、中医院、疾控中心等,教育、卫生累计投入达309.6亿元、177.6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1.7倍和1.9倍。圆满承办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第七届残运会、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
各位代表!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五年砥砺奋进,五年风雨前行,五年硕果累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正确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向上级部门和驻蚌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蚌埠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实体经济尤其是部分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创新引领的带动作用还不够显著,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中心城区能级不足,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城乡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等等。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一件一件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四五”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五年,我们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负重承压,更要奋力拼搏。根据市委《关于制定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明确了今后五年 “十个新的更大”目标任务和二〇三五年“九个新”目标远景。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力争突破4000亿元;创新能力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面提升在全国、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河生态经济带,聚力“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全省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奋力推进蚌埠高质量跨越发展,不断擦亮“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名片。
(一)奋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国家和省创新大格局中展现蚌埠担当、镌刻蚌埠烙印。强化区域创新协作联动,依托玻璃院、214所、40/41所等研发资源,积极融入和协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着力构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紧盯“卡脖子”技术问题,打好产业技术攻坚战。用活“政产学研长用金”,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0%以上。
(二)奋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聚焦硅基、生物基两大产业集群,聚焦“企业、园区、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路径,实施百亿企业、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百千万”工程,争创国家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坚持“龙头引领、高端突破、全链延伸”,协同开展新型显示、5G通信、MEMS智能传感、新能源、新型建材等硅基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坚持“龙头引领、技术驱动、应用拓展”,积极抢占聚乳酸产业发展国际话语权,构建可降解替代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现代医药、生物化工、绿色食品等生物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支持凯盛、丰原两大龙头向千亿级企业迈进,引育百亿级企业6户以上、50亿级企业20户以上,推动一批企业“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三)奋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高质量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速蚌淮凤一体化,提升与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南京都市圈、沿淮城市群等深度互动水平。聚焦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更好融入全国、全省产业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以高水平建设中国自贸区蚌埠片区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为牵引,争创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展会经济,构建高标准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关,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链接。
(四)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全面建设美丽淮河(蚌埠)生态经济带,实现“河湖清亲两岸绿”。加快分布式能源、聚乳酸制品等推广应用,全力打造“中国硅谷•无塑蚌埠”。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12345”工程,推动更多蚌埠绿色产业、绿色制品、绿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健全“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山水林城交相辉映的生态园林城市。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打造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五)奋力打造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协同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增强创业、就业、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生活便利度,强化全国性交通枢纽、现代化物流枢纽地位,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中心、商贸消费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创新中心、医疗康养中心、文旅休闲中心、数据共享中心,留住人才、留住资本、留住人口,千方百计聚人气、汇商气。在“县县通高速”基础上谋划推进 “县县通高铁”,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打造适宜居业学游科创医养的幸福蚌埠!
三、2021年政府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意义十分重大。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强化“两个坚持”中培育新动能、在实现“两个更大”上取得新突破,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跨越发展新征程。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一)在疫情防控上再发力,夯实跨越发展新基础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健全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机制,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流调排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能力建设和应急物资保障。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监管和预防性消毒,抓实农贸市场、大型商超、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措施。做好疫苗紧急使用和预防接种工作。健全疾控、医疗机构、辖区常态化卫生应急联动机制。筑牢社区(村)疫情防控阵地,坚决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二院心血管病医院、三院急救医疗中心外科大楼、四院新院区等建设,新建扩建皖北传染病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儿童医院、中医院、蚌医一附院心脑血管中心等。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县级综合医院、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完善县级妇幼卫生健康保健机构。创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医保制度改革。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二)在创新引领上再发力,厚植跨越发展新优势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256”建设工程,用高科技打通产业堵点,疏通发展脉搏。编制市级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中国兵器214所、中电科41所等申报省“一室一中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加强院所高校战略合作,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组建产业创新服务研究院。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亿元。筹建蚌埠创新馆。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做大做强硅基产业集群。支持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期建设。建成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举办中国光电、中国MEMS高峰论坛。建成康宁药玻、馨联动力新能源等项目,推进比亚迪刀片电池、国钛纳米二氧化钛、8.5代液晶玻璃基板二期、MEMS微系统集成工程等项目。支持凯盛盛世、德力、海控三鑫等发展新能源玻璃项目,打造“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基地。加快推进5G移动通信器件等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支持中电科40/41所、大富科技合作建设5G通讯产业园、5G生态产业园。支持玻璃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建设,打造中国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集团。推广储能与薄膜太阳能发电分布式能源。硅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
抢抓生物基产业发展风口。支持申建省生物基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与中科大合作组建蚌埠先进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举办中国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大会。实施生物基扩能提速行动,加快聚乳酸生态产业园建设,建成聚乳酸2个模块、开工2个模块,新引进下游应用企业20家以上。建成投产雪郎生物年产2万吨PBS、恒鑫环保年产4亿只餐饮具等项目,开工建设万华环保家居等项目。加快禁塑和聚乳酸制品推广应用。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
加速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深入推进“511”人才工程,全面建设“人才特区”,编制动态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积极推进自贸片区、重点产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人才政策落地见效。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培训补贴与本地就业率挂钩机制。深化编制周转池、股权期权激励等制度建设,探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加快人才公寓、人才小区、厂区宿舍建设,实施人才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三)在工业强市上再发力,锻造跨越发展新引擎
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滚动实施“千企千亿”改造升级计划,推进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和城区老工业区搬迁建设收尾攻坚,加快丰原利康制药、辉隆间甲酚百里香酚及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推动更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零增地”技改。支持凯盛工程创建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推动纺织服装生物基原料替代,补齐印染产业链短板。新建政府投资项目100%采用装配式建筑、装配率50%以上,新增市场开发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30%以上。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行“链长制”“群长制”“盟长制”,精准绘制产业“树状图”、决战“路线图”、攻坚“穴位图”,推动“短链”延伸、“断链”连通、“无链”生有、“弱链”变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成投产特步三期、裕康医药中间体、嘉和绿色建筑产业园、可牛了乳制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超薄嵌入式导光板、内燃机尾气净化陶瓷载体等项目。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20家。
加快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市高新区“以产促城”,市经开区“以城兴产”, 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样本。推深做实“标准地+承诺制”“拿地即开工”。省级以上开发区“双停企业”市场出清率85%以上,盘活土地2000亩以上。对市高新区、市经开区开展功能区贡献度与薪酬制度考核。市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40强。支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四)在内陆开放上再发力,拓展跨越发展新空间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更深层次更多领域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市级和每个县区、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与沪苏浙结对共建。“吃干榨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国家24条支持政策,按照“1+5+N”总体布局,积极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招引沪苏浙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数增长30%以上。启动云巴项目建设,连通怀远经开区、淮上经开区、沫河口园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基础设施水平。创建市级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0个。
高标准建设中国自贸区蚌埠片区。聚焦“带动沿淮、辐射皖北”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片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聚焦“数字自贸”“绿色自贸”特色,编制片区“多规合一”综合性规划、片区管理办法。建成投用自贸大厦,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引进基金、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业态。制定完善赋权清单、创新清单、复制推广清单、重点项目清单。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30个,新增登记注册企业500家以上,“四上”企业数增长20%以上。规划建设一批进口商品专卖店、直销中心,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让百姓更多更好分享自贸区红利。
提质扩量对外开放平台。用足用活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培育市场采购贸易经营主体企业40家,出口额突破3亿美元。提升中欧班列运行能力,谋划开行“点对点”中亚班列。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建设海外仓或租赁公共海外仓。港口吞吐量突破1200万吨。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0家。跨境电商交易额、保税物流中心报关总额、集装箱出口箱量均增长10%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12.4亿美元。
重塑区域协调发展竞争优势。巩固拓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第2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成果。建成通车蚌五、蚌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淮宿蚌、合新、亳蚌滁宁和沿淮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五河-蒙城、五河-泗洪、固镇-宿州高速公路,加快城市高速外环、机场高速连接线等前期工作。推进淮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启动蚌埠三线船闸、津浦铁路老淮河大桥升级改造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临淮关淮河大桥、大河湾淮河大桥,推进怀远-凤台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五)在扩大内需上再发力,构筑跨越发展新格局
全面激活消费潜力。常态化、精准化实施提振消费新政。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快高铁中央创新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淮河路、张公山、宝龙、万达、银泰等商圈提档升级绽新颜,支持吾悦广场、淮上万达、聚云广场等商圈筑巢引凤聚人气。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云购物、直播带货等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培育工商注册登记电商企业300个,网上零售额超85亿元。净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6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40家。
畅通现代流通体系。引导中恒商贸城、海吉星等批发市场放大辐射皖北半径,加快智慧物流小镇、合一冷鲜城、高远物流园、高铁物流快运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面推广复制“农粮驿站”经验,让我市绿色农产品更多更好地走向长三角消费者的餐桌。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鼓励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大型零售企业在农村布局连锁网点,构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入村双向流通渠道。
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培育篾匠街、阿财老铺等一批网红类风貌街巷,打造“夜尅美食”“夜购潮货”“夜品书香”等多元化新“夜”态。扩大农特产品消费,筹办中国玉博会,办好花鼓灯展演周、怀远石榴节、五河螃蟹节、固镇菊花节、淮上荷花节等节会。发展首店经济、共享经济、无人零售等新业态,培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热点。
(六)在扩大投资上再发力,开辟跨越发展新战场
掀起招商引资新攻势。深入实施“强链壮企”行动,深耕长三角、紧盯京津冀、聚焦大湾区,绘制“产业地图”“人才地图”,围绕本地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解剖麻雀”,实行“六个一”机制,“点对点”招才引智、招大引强。用足用活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平台,精心组织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省工业设计大赛等“自选动作”。深入推行招商引资项目检验巡查和“首席服务官”制度,实行项目落地“红黄绿”三色清单管理。到位资金超1000亿元。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等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增减挂钩、增存挂钩、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等要素保障,避免“钱等项目”“项目等地”。开展项目质量提升行动,集中开工项目3个月内入库率75%以上、6个月清零。全年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00个。坚持“问题导向、有解思维”,项目一旦确定,决不允许因非不可抗力擅自停建、缓建。
持续畅通金融血脉。加快皖北金融中心建设,谋划设立“淮河银行”,市场化组建“淮河产业投资基金”。力争兴业银行开业运营、民生银行获批进驻。新增贷款、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直接融资均增长10%以上。支持长安保险改革发展。新增主板、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培育重点上市后备企业5家。推进中小企业应急贷款和大中型企业应急融资试点。完善地方金融跨部门协同监管、重点领域风险应急处置与问题机构退出机制。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
(七)在深化改革上再发力,培育跨越发展新动能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深化“四送一服”、行走企业专项行动常态化。加快“城市智慧大脑”建设,打通“数据壁垒”“信息烟囱”,基本建成贯穿全生命周期大数据资源平台。探索“角色互换”式改革,直观体验、精准破解百姓、企业办事堵点难点。坚持线上和线下并轨、传统与智能并行,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数字鸿沟”问题。深化“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扩充“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和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进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试点。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打通小微企业发展“任督二脉”。坚决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问题。建立健全政企沟通、诉求处理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培育“办事不求人”营商文化。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扭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实施啤酒大麦、白莲坡糯稻等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
(八)在乡村振兴上再发力,积蓄跨越发展新势能
加速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支持做大做强怀远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五河纺织服装、固镇生物基等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三县各新引进10亿元至50亿元产业类项目不少于2个,50亿元至100亿元产业类项目不少于1个;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3户、净增规上工业企业不少于20户。对新培育产值超千亿元、超500亿元和超百亿元产业的县,分别奖励2000万元、1000万元和200万元。推进三县绿色食品产业园和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建设,创建省农产品加工20强产业园、20强县。打造长三角现代化生猪养殖标杆。三县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以上,在全省县域考核评价中争先进位。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剿灭”行动。“美丽庭院”创建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85%以上。实施四好农村路100公里、危桥改造22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70公里。成片造林2.6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持续推进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天河-龙子湖连通、三县一区水系连通补水蓄水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大成食品二期、豪德食品产业园等项目。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组建生猪、畜禽养殖、奶业等产业联盟。新增设施蔬菜5000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75万吨。加速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凝心铸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探索推行“防贫保”,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新致贫。
(九)在城市更新上再发力,绘就跨越发展新画卷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编制完成“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提升改造兰凌路、黄山大道、胜利东路、雪华路等原水蚌线平交道口,建成G329蚌怀段、S313头望段,排除万难推进延安路淮河大桥建设,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畅通城市交通内部“微循环”。尽快搬迁虎山油库。全新开放南山儿童公园,加快推进虎山公园等建设。启用市委党校陶山校区。实施城区“智慧停车”规划。规范共享单车、汽车管理。全力推进各县区新城片区开发。拆迁改造棚户区、城中村42个,竣工安置房1.8万套,回迁安置1.5万户以上。提升改造老旧小区67个。扎实推进公租房购买服务国家试点。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持续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省考核要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再生水利用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进度。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持续修复淮河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景观带。新建城市绿道30公里、街头绿地(游园)17个,新增、改造绿地400万平方米。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大洪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和龙子湖、三汊河、沱湖等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
依法依规加强物业管理。坚持党建引领、多位一体,推进业主委员会全覆盖。兼顾市场化需要、群众接受能力,建立物业收费标准动态调节制度,实行“菜单式”服务、差异化收费。设立物业公司红黑榜、业主征信榜制度。坚持老旧小区改造与物业管理同步推进,加快市场化物业公司进驻老旧小区速度。建设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展侵占小区公共部位、公共资产专项清理整顿。规范非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探索联合执法进小区。
(十)在民生保障上再发力,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加大智慧教育推广应用,以信息化技术、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推进江淮智慧教育研究院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0%。建成中科院高新实验学校、六中临港校区等,加快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中淮上校区、衡水实验学校、新城实验学校虎山分校、寿春中学等建设。支持驻蚌高校开展学位授予单位创建、更名大学等工作。鼓励驻蚌高校和职业院校优化设置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相一致专业,培育更多本土用得上的人才,让更多青年才俊留在蚌埠创新创业创造。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加快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承办第三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第十一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逐步开放古民居博览园,升级开放花鼓灯嘉年华,启动涂山-黑虎山公园规划建设。建成开放市图书馆新馆。举办蚌埠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积极承办高端体育赛事。推进龙子湖、垓下遗址高等级旅游景区创建,加速市域5A级、县域4A级“零突破”。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33项民生工程,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民生建设和建后管养。全面落实就业优先和纾困惠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以上。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扩大各项保险覆盖面。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大洪山康养小镇、城南大健康产业园等医养结合项目。统筹抓好援藏援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气象等工作。加强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保障,发展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城市社区网格(住宅小区)、农村自然村庄为单位,探索实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一组一会、五治融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四级书记”带领万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活动。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深化“三社联动”长效机制,完善“全科社工”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科普、“八五”普法阵地建设。全面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药品质量安全强基工程。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四下基层”“四最”试点和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国防教育、双拥优抚、人防建设等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治理体系。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年来,我们旗帜鲜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高标准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12345市长热线获评国家级“网民留言办理民心汇聚单位”
“服务创新优秀单位”“服务之星”“抗‘疫’争先奖”。高质量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27件、市政协提案380件。做好政治监督谈话“后半篇文章”,创新出台《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十个坚持”“十个杜绝”正负面清单、正反面案例》《市长热线办件涉及职责界定典型案例分析》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同时,政府系统少数干部作风不实、担当不足、推诿扯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必须坚决破除、坚决摒弃。
各位代表!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新的一年,要争当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的实干家。在实干中练就过硬本领。强化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在全国、长三角发展大局中找准结合点、发力点。强化意识形态责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提升“七种能力”“八项本领”,扬起创新帆、开好顶风船、敢打攻坚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实干中严格依法行政。带头尊法学法守法,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用心尽责办好每一件代表议案建议、每一项政协提案,自觉接受方方面面监督。智能化升级12345市长热线,打造“接诉即办、多诉联办、多方协办、一办到底”全流程服务。深化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实干中淬炼担当品质。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凡事坚持周调度、月推进、季观摩,凡事列出时间表、横道图、任务书,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打造崇尚实干、勇猛精进的政府系统干部队伍。在实干中恪守清廉本色。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始终把群众观念根植于心,对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群众反映强烈问题严查快处、决不手软。全面整治“庸懒散慢虚粗”,深挖细查“四风”隐形变异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宏伟蓝图已绘制,跨越发展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甩开膀子向前冲,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不断擦亮“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名片,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跨越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