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2遴选笔试案例分析题:如何看待“人在基层却浮在面上”等现象?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1-11-19 阅读: 4017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大干部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但也有一些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人在基层却浮在面上”等现象。

“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明确要求广大干部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年来,许多干部积极到基层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察民情,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获益匪浅、终身受用。但也有一些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人在基层却浮在面上”等现象。(公选王提醒:习总书记每年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都是遴选重中之重的考点!回顾:【2021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重磅考点】习近平对年轻干部提出六方面要求!(2021年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现象一

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这就要求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但一些干部依然习惯到基层“匆匆来一趟,草草看一下”。

“几点几分到哪里、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都设定好了。”西部某县的一位基层干部表示,这种作秀式调研,去哪儿都有脚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莺歌燕舞。有的干部把调研现场当秀场,打几句官腔,摆几个造型,追求报纸上有名、电视中有影。还有的干部假模假式去基层晃一圈,抱一堆材料回来,最后还是闭门造车。一位乡镇干部提到,他时常会接到一些上级部门要求提供材料的任务,“尽量鲜活,有现场感”,方便这些部门在写调研报告的时候写出“已经到现场调研的感觉”。

盆景式调研,看什么只去“示范点”。有的选择调研地点“嫌贫爱富”,不愿意到问题和矛盾多的地方去,觉得那里“刁民”多,群众工作不好做,问题难解决,只愿去亮点多、曝光度高的点,中部某县有个“被调研明星乡”一年接待调研500多批次。还有的就算到地方也沉不到一线,只在冬暖夏凉的会议室听听记记,群众说什么,基层干部通常提前“打好招呼”对过词。一位参与过接待省级领导的基层干部透露,入选的群众往往是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和“不乱说话”的老实人,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成了“座谈会专业户”。

沿海一民企员工说自己所在企业几乎每天都有环保、安全方面的专家、领导来调研,每次都是转一圈,简单听听情况介绍就被带到酒店吃饭。这种蜻蜓点水式调研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想当然做个样子,根本没把调研内容当回事。更有甚者把调研搞成了“打卡”,调研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到了现场也没心思细看,张口就是“我们时间有限,马上就要去下一个调研地点,请各位挑重要的汇报”。

“调研来了一拨又一拨,但往往是兴师动众来、稀里糊涂走。”还有一种有过程、无结果的烂尾式调研,让群众非常反感。一名基层干部说起,有位领导来村子调研,对群众反映的安装路灯问题,答应帮助协商解决,可是这位领导却忘了,3个月前他到这里调研时就有村民反映过这个问题。更有的回避矛盾绕道走,看到问题却不深挖原因,不研究措施,如有些地方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的调研是做了,污染却是照旧。

这些调研找不准问题、摸不清实情,不利于决策的谋划、制定和落实。基层干部抽出时间来疲于应付一拨又一拨的调研,不仅耗费大量精力,更影响服务群众的工作。

何以至此?有的干部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而且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需要亲力亲为搞调研,坐在办公室就可做决策。有些干部囿于单位规定的调研任务被迫下基层,偷懒图省事、报喜不报忧,不愿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求,去调研只是借此彰显自己对基层有多关注。更有些干部作风虚浮飘、担当劲不足,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正视现实、不敢讲真话、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象二:

随着中央、地方对新选拔任用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进一步重视,许多干部积极到基层接地气、办实事,不仅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活力,也为地方发展增添动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个别挂职干部在心态上仍存在一定问题。

某干部吐槽:“有的人不把心思放在干事上,却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规定和条件权衡再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岗位‘补齐经历’,只等着挂职期满回原单位升职重用,完全是把挂职当跳板,把‘炼金’当‘镀金’。”这类干部下基层并非本意,希望获提拔才是最终目的。还有的干部为了挂职鉴定“好看”,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政绩,选择做一些“面子工程”充数,而一旦其返回原单位,这些“面子工程”就难以为继,反而成了基层的负担。

有的干部存在“度假”心理,把外出挂职当作隐形“福利”,既不按时上班,又不认真履职,放松对自我的要求,把交流当“郊游”,形同“断线的风筝”。还有的认为挂职就是去联络感情、积累人脉,成天热衷于跟当地干部打交道,搞小山头、小圈子,编织自己的“权力关系网”,为自己和熟人谋利益,而不愿意和老百姓打交道。

“挂职只是过程,原单位才是王道”,有一类干部将自己定位为挂职单位可有可无的“客人”,对于如何发挥作用不考虑,怎么参与管理不在乎,把做事当做客。另有一类干部存在“看客”心态,对基层存在的问题指指点点,却把自己排除在外。还有的干部心存无奈:“虽然到基层挂了职,但原单位三天两头以人手紧张为由叫我们回去,想为基层干事也有心无力。”

这样的挂职只有经历,没有磨砺,违背了干部锻炼交流的初衷,不仅挂职干部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提升,还严重浪费了行政资源,在基层干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把“挂职期”当成提拔“倒计时”,究其原因,是这些干部一心计较个人得失、盘算个人成长,不是想着从挂职单位学习到什么、为群众做些什么,而是想着能从这段经历中“捞”到什么,可以说是定位错误、精明算计。一些“三门干部”则是畏难畏苦、“水土不服”,不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不知道如何和群众打交道,坐在群众身边却走不进群众内心。还有的基层出于对挂职人员不熟悉情况和短期性的顾虑,将挂职干部当作上级派来的“客人”高高挂起,只安排一些辅助性虚职,协管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致使挂职干部有力使不上。

现象三: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央已明确建立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当前,广大驻村干部把乡村振兴作为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广阔舞台,但仍有少数干部没有融入角色、驻出应有的工作状态。

有首打油诗说得形象:“干部像候鸟,常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类“候鸟干部”驻村不住村、“走读”上下班,隔三差五回机关溜达。还有的干部则是挂名不出力,一个月也见不到几回人影,中部地区某村干部深有体会:“我们村的驻村干部一来,连狗都叫唤,因为不认识他,没把他当自己人。”

除了上述的“名到人不到”,有一种驻村是“人到心不到”。有的干部身在农村、心在城里,驻村一年半载还对村上情况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村民们在想什么、期盼什么、需要什么帮助。有的到基层不过是换个地方坐,整天躲在办公室内,把时间花在电脑、表册、牌子、资料上,却不见进村入户。

还有一种表现是“说到做不到”。认真走访了,却“只谈谈、不落实”,登记好台账就当完成任务,如同“过家家”;不主动开拓、畏首畏尾,在各种项目上“等上级”,在群众事情上“等汇报”。当然也有干部想干实事,但遇到矛盾就打退堂鼓,不愿不敢介入,最终驻村不助村。西部某驻村第一书记坦言:“第一书记应该是建强村党组织的‘第一责任人’,但我去了才发现权责并不对等。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我没有资源、人脉,许多事情无法做主。”

把基层当作“秀场”,把驻村当作“儿戏”,为人民服务成了说说而已,这类身在基层、心不在基层的驻村帮扶,不仅严重制约乡村振兴,还疏远党群、干群关系,破坏党和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形象。

这里面既有主观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管理不到位的原因。有的人认为驻村帮扶是“被流放”、升迁无望,带着怨气去上任,思想上自暴自弃、行动上自由散漫,只想躺平凑合过,根本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镌刻心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但有的驻村干部求稳怕担责,为了在驻村工作中不出错误,仍简单重复着脱贫攻坚中的“惯性动作”。某些派出单位想当然认为,干部到基层驻村,管理职权自然也在基层单位,而少部分基层单位则认为,这些驻村干部都是要走的,说不定今后还会成为自己的上级领导,所以对他们的工作也少有过问,这无疑造成了“两不管”的局面,使一些驻村干部偷懒两头混。

现象四:

指导督办作为推进上级决策部署落地的重要抓手,是为了查找真正的问题根源,从而进一步改进工作。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跑偏、走样现象。

最为人诟病的是瞎指挥。要么是基层“地皮”还没有踩熟,就盲目地开处方、出点子、定调子,大话、套话一箩筐,分析原因“一二三四”,解决问题“子丑寅卯”,要么是为基层发展、群众致富把脉支招时,措施笼统不精准,张口闭口就是兴产业、送技术等新词儿,成为群众戏称的“游方郎中”“说嘴郎中”。如到基层指导乡村振兴工作时,动辄提议建文化广场、拓宽公路、大搞绿化,不切实际、无法落地。

还有一种现象是躲难点。指导督办不敢动真碰硬,仿佛与被督办单位达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让被督办单位自认几个问题,自己再象征性查找几个问题,一拍即合,交差了事,皆大欢喜。有的干部撰写报告点问题不痛不痒,内容千篇一律,报告批量生产,对实质性问题“腾挪闪避绕”,敷衍应付、蒙混过关。

有的干部只指不导、只督不办,习惯当“督军”,把自己撇开,置身事外当局外人。还有的干部无视基层的急切心情,解决问题不顾及时效性,拖沓滞后,甚至没回音。某乡镇干部说:“我们说实话反映情况了,领导们说回去研究,但左等右等也没等来下文。再去请示问意见,就说还在研究。”

指导督办不考虑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严重影响基层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在过程中“扎扎实实搞形式”,必然导致基层将时间精力花在给材料“做美容”上,本末倒置。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是这些干部的想法。于是,他们将严肃的工作当成做交易、送人情,甚至打着指导督办的旗号办私事、谋私利。有的人到基层指导督办只管“差不多”不管“差多少”,只为向上“好交差”,不怕对下“难交待”,甚至不怕因此“交学费”。有的干部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只为了在问题治理中插一脚、分一杯羹,假装出了力,可谓是急于求成博政绩。

公选王遴选网问题:你如何看待以上现象?干部在基层如何做到“身入”又“心到”?

【公选王推荐答题参考】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要求党员干部“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为的是深刻理解基层、深入开展调研、深情造福群众,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面对面倾听民声,心贴心了解民意,零距离摸清民情,实打实为民办事。

重视基层工作,以历练涵养初心。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是干部工作的源头活水。要教育干部重视基层、尊重基层,在出台重要政策、作出重大决策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引导干部树牢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正视、重视和珍视基层工作机会,多品尝基层的甜与乐,少抱怨基层的苦与累,在基层一线摔打、磨炼。要鼓励干部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基层第一线收获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

积淀基层情怀,以真心换取人心。心在哪儿,状态就在哪儿;对群众有感情,才能对工作有激情。群众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没有可量化的详细指标,是否用心用情凭的是干部的个人觉悟,用一名基层干部的话说,“这是个良心活”。不论是调查研究、指导督办,还是挂职锻炼、驻村帮扶,都要端正目的,带着为民服务的感情下基层,把群众视为亲人,只有同群众水乳交融、打成一片,群众才愿意掏心掏肺讲出实话和真心话。要端正心态,杜绝“镀金”思想,摒弃“躺平”心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步观、成长观,心怀“大我”、不计得失、甘于奉献。要端正姿势,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沉”到群众中间、“扎”到基层深处,决不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鱼水关系”异化为“需要时跳进来,不需要时跳出去”的“蛙水关系”。

锤炼扎实作风,以虚心问计于民。正所谓“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基层让我们了解真相,也给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要聚焦治理“难点”、民生“痛点”、政策“堵点”,到基层去“真找问题”“找真问题”,虚心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既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请群众提出意见。想群众所想,善用“群众语言”,不打官腔、不说妄语,学会地方话、听懂地方音,用群众的眼光看待问题,知道群众所想所思;急群众所急,发现群众真正的需求,知道群众为什么急、急在哪里,而不是发出“何不食肉糜”的疑问。要摆脱自以为是的盲目自信,尊重基层干部,尊重群众,不能自认为“从上面来”就在能力水平上“高人一等”,要把基层当作大树扎根的原点,而不是蜻蜓点水的触点,提倡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一竿子插到底的调查研究,掌握常变常新的基层实际,真正做到“干部脚上有土,群众心里不堵”。

锻造过硬本领,以担当为民解难。是否用心用情倾听心声、用行用力剖析研究问题,检验着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主动作为态度。基层工作千差万别、千头万绪,“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这是很多在基层工作过的同志的共同感受,必须不断夯实处置问题、协调各方的能力水平。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与群众交心、对群众生活关心、为群众利益尽心,凡事多想一步、想深一步,准确把握客观情况,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把责任体现在敢干事上,面对困难不“撂挑子”、遇到矛盾不“捂盖子”、遭遇急险不“掉链子”,在攻坚克难中推进工作落实,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把才气展现在会干事上,善于统筹资源,争取支持配合,与基层党组织拧成一股绳,创造性解决困难,给基层添砖加瓦,而不是添堵添乱。

加强考核管理,以实绩衡量工作。干部在基层究竟有没有做到“身入”又“心到”,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组织也要加强监督管理,用好考核“指挥棒”。选拔合适的人,将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本人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自觉自愿。管好下去的人,统筹好干部下基层的频次,调查研究和指导督办都要侧重质量而非数量,挂职锻炼和驻村帮扶要坚持日常考勤、值班值守和请销假制度等,对个别思想有波动的干部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评好干事的人,科学合理设置干部考核指标,既有规定动作,也鼓励自选动作,充分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多听听群众的评价,给真做事的干部以提升的机会,对走过场的干部不仅要及时召回,还要严肃问责。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更多案例分析题推荐:

2022中央机关遴选案例分析题:五种基层闲人画像

2021热门公务员遴选笔试案例分析之三:中央人才会议怎么考?怎么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公选王2021热门公务员遴选笔试考题之四:城市更新

下一篇: 2022遴选笔试材料分析题:提升新录用干部素质能力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