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同志指出,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监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各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对于食品监管执法力量下沉、基层监管能力增强和执法信息化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但也应看到,各地在食品安全监管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难题。
一是食品产业集中度低,监管盲区仍然存在。不少地方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多、设备陈旧、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较多,给监管工作带来困难。
二是食品监管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定位存在模糊之处。在地方实践中,改革后“多合一”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自独立运行,在市场职责定位上需要进一步厘清。
三是基层食品监管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执法力量不足,致使食品监管责任真正落地还存在一定障碍。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深化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工作。当前,应认真总结各地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紧紧抓住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持之以恒加强源头治理,强化监管措施,增强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和监管职责,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监管办法,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日常监管。企业是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应对其加强过程控制和日常监管。当前,应从整体上规划整合产业布局,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食品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从分散向集中转变,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实行企业第一责任人制度,确保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对出现问题食品的地方,要深挖产业链,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明确监管职责。规范并严格执行地方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作为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使各监管部门真正确立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重点提高基层监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移关口,补齐短板,抓住关键环节,通过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监管,形成良好的地方食品安全行业生态,完善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环境。
建立长效机制。在食品监管部门内部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地方监管力量。食品监管部门应制定规划,将人员培训与考核结合起来,大力提升人员素质与能力。对城乡接合部、农村村镇、校园及其周边等重点区域,对群众日常大宗消费食品、低价食品、小作坊食品等重点品种,建立长期专项检查机制,打通监管毛细血管,建立全方位覆盖和城乡一体化监管体系。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真正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闭环式数据平台,实现监管协同化、智能化和专业化。
严格规范执法。一些地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处罚不严格、违法成本低,难以形成震慑效应。对此,在立法层面要建立严格处罚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执法层面要严格规范执法。只有严格规范执法,敬畏意识与底线意识才能在人们心中确立起来,法律的尊严与效力才能落地生根。地方食品安全执法面对众多厂家商贩,一方面要对他们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使其牢固树立知法守法观念;另一方面,在监管执法中既要严格规范执法,又要运用适当方式方法,构筑起切实有效的食品安全屏障。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阅读:
更多遴选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真题解析及考点,可以学习网站遴选真题栏目、遴选核心考点栏目、策论范文栏目、案例分析等栏目,最全、的遴选考点、最权威、最专业的真题解析都在公选王遴选网。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