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16广东深圳遴选复习资料】深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16-07-05 阅读: 5961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深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深圳市公务员遴选考试重要复习资料,参加2016年广东省深圳市遴选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需留意。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要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以特区的担当践行国家战略,以特区的作为服务发展大局,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回顾十二五 略)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与形势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抢抓机遇中增强主动,在应对挑战中保持定力,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活力,再创经济特区发展新优势。

一、国际环境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加快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国际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经济正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深圳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前瞻思维,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格局新趋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在新的国际经济坐标系中谋划更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引擎。

二、国内环境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开放共赢、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深圳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开辟新常态下质量型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实现特区更大发展。

三、机遇与挑战

深圳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新、质量高、韧劲足、潜力大,有能力、有条件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实现特区新发展。深圳作为全国先行发展的地区,要向更高发展阶段跨越提升,就必须正视超常规发展和超大型城市建设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常态化下,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推进结构优化和保持较高经济效益难度增大;城市承载能力严重受限,优质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人口压力增大与高端人才短缺并存;快速城市化遗留问题凸显,环境污染、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突破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难度加大。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释放开放互动、绿色低碳的巨大潜能,汇聚协调均衡、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率先突破,在应对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在服务发展大局中主动担当,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打造创新发展的高地、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深圳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担当新使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市,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深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

——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在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先锋作用,前海开发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率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标杆。金融中心、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高端商务活动聚集地。湾区经济形态和布局得到强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未来产业初具规模,优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际产业创新中心。

——努力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坚持依托内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更加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先行区,成为若干领域在亚太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总额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显著提高,引进国际组织实现重大突破,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

——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实现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包容发展。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第三章 基本要求和战略路径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以创新驱动、质量引领、全面改革增强发展新动力,以信息经济、绿色低碳培育发展新优势,以协调均衡、开放共赢、共建共享构筑发展新格局,以文化强市、依法治市提升整体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节 突出创新驱动 汇聚高端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基础支撑,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实现从跟随创新向自主创新、引领创新迈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知识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坚持开放创新,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与深圳创新创业环境有机融合,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优势传统产业为重要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企业、文化、金融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集中涌现,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打造产业新引擎,构建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作用,更加注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更加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海纳天下英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营造激励创新环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协调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创新。弘扬特区创新文化,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第二节 突出质量引领 构建全面发展新优势

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把质量作为新常态下第一追求,更加注重企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加快构建大质量大标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率先全面步入质量时代。

——加快实现质量型发展。坚持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质量自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消费与创新相互渗透,以新需求牵引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以新技术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和技术含量,实现产业结构再优化再升级。

——创建国际一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标准体系,实施更广泛、更先进、更严格的质量和标准控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加快创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深圳标准,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国际标准引领者。把深圳标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率先在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制定实施更高标准,以领先的标准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动。

——树立城市品牌和信誉。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品牌,使深圳制造成为产品高端、技术先进、管理卓越和服务优质的品牌象征。打造诚信深圳,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强化行业和企业自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使深圳品牌、深圳信誉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三节 突出互联融合 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制高点

主动顺应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新趋势,全面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革,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经济时代,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

——塑造开放共享的产业新生态。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人机交互、互联互通、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完善信息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组织扁平化和无边界化,加快形成平等、开放、分享的组织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激发信息经济发展活力。

——打造跨界融合的经济新形态。以提升网络承载力、突破核心技术、创新智能硬件、深化信息服务为重点,构建纵向垂直整合、结构优化完备的信息通信产业,形成技术水平高、渗透力强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培育壮大分享经济,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

——开启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新生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系统建设,推进公共资源数字化和可视化,打造全面感知、万物互联的智慧深圳。有序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全业务覆盖、全流程办理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云,实现一站式、即时性的政府云服务。加快智慧城区和智慧社区建设,鼓励发展移动互联、服务共享的网络消费,促进市民生活方式智慧化。

第四节 突出协调均衡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各区协作协同,实现城市安全、均衡、有序发展。

——确保城市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严把安全关、质量关,把安全贯穿到城市发展各环节、各领域。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水资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完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和防灾减灾等能力建设,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加大对原特区外地区的投入力度,统筹提升原特区外城市功能,以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为切入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工程。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培育若干新的增长极,以点带面推动产城融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三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发展策略,加强城市设计,推进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结构发展,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实施东进战略和中轴提升战略,打通联接东部、辐射粤东的战略通道,在保护中科学开发东部。统筹开发陆海空和地下四维空间,以更大力度推进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系统推进城市发展。统筹安排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立足各区的比较优势,鼓励优势互补、功能互动,形成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开发的协调发展格局。严查严控违法建设,在遏制增量、消化存量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第五节 突出绿色低碳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生态红线管理,全面推进水、大气等环境的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城市绿色提升行动,不断增加城市绿量,增进市民绿色福利,努力建成生态宜居城市。

——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促进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管理制度,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鼓励和引导低碳生活,努力建成绿色低碳之城。

——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建成循环发展示范城市。

第六节 突出开放共赢 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

开放是繁荣的必由之路。继续发挥深圳在全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深圳地缘、商缘、人缘优势,以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成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主动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海港、空港、信息港等多港联动。积极推进经贸合作,争取在重点国别、优先领域、关键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设全球一流湾区城市。以世界著名湾区城市为标杆,立足深圳、携手港澳、协同珠三角,打造高端产业形态,强化要素配置能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彰显城市国际化风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湾区经济发展能级,在更大范围集聚资源、拓展市场、外溢发展,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交通网络发达、辐射功能强大的全球一流湾区城市。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平台。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构建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和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打造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新标杆。

——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打通与周边城市战略通道,加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不断扩大深圳经济腹地空间。全面提升深港、深澳合作水平,深化社会、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第七节 突出共建共享 增进市民群众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加大民生投入,以民生改善夯实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使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建立民生优先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服务方式多元化。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增强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服务能力,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民生基础。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建立与超大城市人口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以居住证为载体完善政策体系,动态优化项目及标准,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来深建设者市民化步伐。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营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

第八节 突出文化强市 增强城市软实力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弘扬特区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城市文化的凝聚力。

——弘扬特区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精神和人文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发文化创造力。大力弘扬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创业、包容、拼搏、关爱和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强大正能量。

——繁荣城市文化。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拓展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作品,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大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和关爱工程,加强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基层文体设施网络,推广全民健身。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满足市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九节 突出依法治市 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法治理念贯穿到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努力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推进科学立法。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创新立法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使立法更加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提升执法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下沉执法重心,推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相衔接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罚与疏导结合,完善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流程,创新执法方式,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司法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推行司法责任制。全面加强司法监督,完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推动全民守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提高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引导全民自觉守法。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活动,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第十节 突出市场导向 释放全面改革红利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决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重大改革上引领示范、在难点问题上探索攻坚,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继续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实现政府服务便利化、集约化、高效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逐步建立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程序严密、权责一致的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机构改革,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完善适应大部门制科学运作的规则制度,率先建成行政审批少、依法行政好、行政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的服务型政府。

——强化市场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入推进财政、金融、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聚焦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技、土地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等重点改革实现新突破,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组织和社区治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改革试验的先行探索作用,以局部试点和基层创新为先导,带动整体改革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第四章 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深圳在国际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

强化企业和企业家在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等公共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府企业间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国家科研基地建设任务。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效益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群。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0家。

二、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营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完善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常态化机制。积极参与、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加大对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从大向强、从多向优的转变,率先建成知识产权强市。

三、加大对企业创新扶持力度

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激发员工创造力。丰富和完善企业创新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第二节 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一、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积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以互联网应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形成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快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健全科研活动分类支持机制,强化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的稳定支持。

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继续加大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设计、公共检测、科技信息和专业技术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每年发放1亿元科技创新券。完善科技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技术转移、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建成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

三、强化金融对创新的助推作用

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上市或挂牌交易,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票据。积极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作用,推动政府创投引导基金专业化、市场化运作。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加快科技保险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方式发展。

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

积极拓展创客发展空间,推进创客创业基地、应用孵化平台等创客载体建设,支持柴火空间、梧桐思创等创客空间加快发展。着力打造创客活动品牌,办好深圳国际创客周、创客大赛和创客马拉松等系列活动,吸引国际创客人才和资金集聚。全面提升创客服务能力,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鼓励开展创客辅导、融资、软硬件开源共享、产品推广等全过程服务。到2020年,新增创客服务平台40个,新增创客空间200个。

第三节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一、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共有4条信息1/41234下一页尾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北京市西城区遴选考点】王少峰:以十大工程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下一篇: 【云南遴选考试热点】李纪恒谈县域发展:时代考题就是干事机遇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