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初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人城共进、智慧个性、包容共享”的绿色发展之路。
用生态绿色描绘发展底色
一是规划引领。编制实施《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等生态建设规划,将全市划分为生态环境红线禁止区、黄线限制区、蓝线警戒区和绿线引导区,分级管控。
二是统筹建设。按照基础设施、公建、安置、生态“四个先行”原则建设新区,依托老城自然拓展,一江两岸协调推进。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同图规划、同步建设、同城管理。
三是制度管控。制定《城区重点绿地保护条例》,将34块公园绿地、8处山体和2处水域纳入永久性保护范围。编制生态环保责任清单,将其列为目标考核重要内容,而且指标权重占比最高。
用生态潜能激发经济动能
一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经济。设立200亿元的宜昌绿色发展投资基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运用高科技、信息化、循环低碳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升级,突出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
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闭2座热电厂、3台燃煤机组和40口土砖窑,关闭退出煤炭企业36家。
三是深入开展综合治理。强化“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理念,大力推进长江干线及支流非法码头治理工作,取缔非法码头150家,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30家。
用生态试点打造创新亮点
开展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整个试验紧紧围绕1主轴(长江)3流域(清江、香溪河、沮漳河)的空间布局,按照部分地方先行、逐步全面推开、区域协同合作的思路推进,重点实施生态守护、生态产业、生态金融、生态公民“四大工程”,努力探索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路。
多措并举打造绿色生活,倡导绿色出行,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可持续交通奖”;在全省率先建成BRT快速公交系统,建成国内第一条城市路中式公共自行车道。
协调推进各项试点示范,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镇污泥第三方治理等“国字号”试点,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省字号”试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