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5 年 1 月 18 日在亳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汪一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中共亳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为基调,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50.5亿元,同比增长7.8%;全部财政收入115.7亿元、增长1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7亿元、增长1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4亿元,增长1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一)各项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66项减少到84项、减少77%,市级涉企收费清单编制完成,市县(区)工商、质检、食品药品行政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市公共资源交易"一委一局一中心"成功组建。全面落实注册资本金认缴制,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全年新增企业5950家、增长51.6%。组建市建安投资控股集团,成功发行18亿元企业债。争取国开行为棚户区改造授信67亿元,占全省1/10。市县区政府及部门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全部公开,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农信社改制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村镇银行县区全覆盖,6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亳州市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获批筹建。中小学教师职称省级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基层医改成果进一步巩固。我市顺利获批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单位,涡阳县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二)经济增长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9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投资242.6亿元;海创新型节能建材等68个亿元以上项目基本建成,板集电厂等165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升级改造国省干线公路96公里,完成电网建设投资5.3亿元,济祁高速亳州段工程进展顺利,商杭高铁亳州段即将开工建设,亳州机场选址已经确定。全面推行精准招商,实际到位市外内资1000亿元、增长22%,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2个、其中工业项目82个。5个省级开发区和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2家,生产型外贸企业实现进出口额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亿美元、增长27%。成功举办2014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30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签约金额199.6亿元。
(三)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预计,三次产业结构为24.1:40.1:35.8;与去年相比,一产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上升0.9个百分点。开展"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制定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具体措施,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效引导信贷投放,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8亿元,其中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51.5亿元。全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十大产业中的现代中药、食品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等产值均增长20%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75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增长10.2%;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业绩逆势上扬,收入增幅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粮食总产达93.4亿斤、实现"十一连丰",亳州市和涡阳县、蒙城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新增农民合作社717个、家庭农场892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15%;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10.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3.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72万亩,蒙城县被列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实现旅游总收入88亿元,增长14.8%;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9.1亿元,增长40.2%;净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70家,新建和改造农家店、直营便利连锁店109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新建院士工作站2个,新增授权专利857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6.2亿元、增长20.9%。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工建设,谯城区出口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升级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预计,城镇化率达3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强力推进城乡建设,在市中心城区实施建设项目247个,10项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市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全市新投入公交车280辆、出租车220辆;三县建成区面积达77平方公里,集聚人口75万人;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37座,改造县乡公路274公里;新增全国小城镇建设发展重点镇5个,美好乡村第一批26个省级重点示范村通过验收,第二批28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利辛县、蒙城县分获省皖北片区美好乡村评比第2名、第3名,被评为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扎实推进城乡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网格"活动,开工建设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在市中心城区通过"随手拍"平台解决问题6万多个,出新小区楼道面积15.8万平方米,设置便民公告栏4676块;扎实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清理垃圾22.4万吨、河道4700公里,完成人工造林13.5万亩,建设绿色长廊626公里;我市荣获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市"、第二届"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蒙城县获"安徽省文明县"称号,涡阳县、利辛县获"安徽省文明县城"称号,谯城区获"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污染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淘汰燃煤锅炉192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6万台,完成63家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我市成功列入国家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
(五)和谐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全市民生支出达183.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8%,32项民生工程完成年度任务。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47246套,基本建成25815套;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38.7万人,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0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70.4%;1175户渔民全部实现上岸定居,86万农村居民和3.5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老村干、老民办教师、老放映员、老公路养护工、老农技员、老兽医、老拖拉机手等"老字号"群体生活切实改善。全市教育经费实际投入39.8亿元,高考本科达线率达50.3%、高出全省8.6个百分点,亳州幼师新校区投入使用,亳州师专升本工作有序推进,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班填补了我市无全日制本科教育的空白;蒙城县、涡阳县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蒙城县在皖北三市中首个获得"安徽省教育强县"称号;编写国学经典教材,扎实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基本医保覆盖面不断巩固,全市新农合参合率98.7%,市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使用,3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示范中医科。市图书馆建成开放,开展各类文艺演出2911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5495场,《老子传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华佗五禽戏进一步普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妇女儿童、老龄、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物价、供销、统计、气象、防震、档案、地方志和无线电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落实"分管领导+主管单位+属地"信访工作责任机制,省以上交办信访案件按期办结率达100%。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大力整治安全生产隐患,着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驻亳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着力整治"四风"积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政府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三十条规定,全市"三公"经费下降28.6%。坚决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办复人大代表议案9件、建议204件和政协委员提案309件,满意率均达96%以上。继续开展发展环境优化年和民主评议百名科长活动,认真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切实加强"12345,电话找政府"热线平台建设,探索推进政府服务管理信息化,试点建设市网上办事大厅,市政府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成绩居全省第1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向驻亳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亳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亳州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幅没能达到年度预期目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征迁政策执行不一,私搭乱建依然存在,项目落地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效金融供给和服务不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府性债务进入还贷高峰期,偿债压力和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同时,个别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还不同程度存在"四风"问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我市既面临"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也面临国家继续支持中部地区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省加快推进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机遇。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上来,自觉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一定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只要我们深刻领会新常态下做好政府工作的新要求,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一定能实现稳中提质、稳中求好;只要我们紧密结合亳州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结构调整,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在活力亳州、美丽亳州、幸福亳州现代化建设征途上迈出新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坚持问题导向,以政府自身革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市、县区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尽快全面公布运行,并根据运行情况,进一步精简和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大幅减少前置审批。继续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探索试行企业登记注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深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功能,逐步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实体性行政办事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迁移。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一块田"模式,力争流转土地面积达340万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县区农商行互设分支机构,拓宽涉农信贷渠道。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抓好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全面落实中央和省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有序推进"营改增",认真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除涉密信息外都要公开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严格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支持村镇银行向乡镇延伸网点,积极引进域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入驻亳州。推进广印堂等企业上市进程,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做好亳州市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筹建工作。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所有公立医院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
(二)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快发展。
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重要抓手,着力破解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破解资金难题。加强银政担险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投放,力争全年新增贷款130亿元以上。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提供融资担保和贷款风险补偿等多种形式,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节约集约用地。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全面清理闲置低效用地,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标准化厂房建设,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利用历史遗留乡镇工业用地生产经营的民营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指标,帮助其实现权证化。
促进公平发展。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为企服务网上平台建设,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着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对民营企业在各方面与国有、集体企业一视同仁,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降低准入门槛,引导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搭建产供销平台,加强品牌培育,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实施"小巨人"培育提升计划,重点培育100家工业企业、50家商贸企业和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8万户、私营企业3000家。
(三)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