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中央机关遴选公告已经发布,江西遴选、福建遴选、河北遴选的考试时间也越来越近了!公选王提醒大家,遴选备考工作要赶紧开始啦!往年的真题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哦>>> 【广东遴选笔试真题汇总】,大家还可以注册公选王遴选网会员,更方便备考学习。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月29日在汕尾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汕尾市市长 逯 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主要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李希书记到汕尾调研时的指示要求,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以“三大行动”“平安建设”为主抓手,紧抓经济和平安两张报表,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过去一年,是万众一心、有为应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广大志愿者挺身而出、担当责任,广大企业家和海内外乡贤情系家乡、无私奉献,广大人民群众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汇聚成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我们坚决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派出18名医护工作者驰援武汉,建立“大数据+网格化+主动监测+群众路线”四轮驱动排查管控体系,创新“四人小组”工作模式,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两张网,因时因势、精准有效抓好疫情防控,在全省较早实现病例清零。8月中旬陆丰出现零星散发病例后,我们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采取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的防控处置措施,用最短时间、在最小范围内阻断疫情传播,处置经验得到国家和省的高度肯定。经过艰苦努力,我们交出了一份体现汕尾效率、彰显汕尾担当的优异答卷。
——过去一年,是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经济实现逆势增长的一年。及时出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33条”“复工复产30条”“暖企12条”等一揽子援企暖企政策,推行企业复工复产“1+3+X”服务机制,当好“店小二”,做好企业用工、政策帮扶和生产配套“三服务”,打通企业生产经营的痛点、堵点,全市企业3月3日前全面复工复产。坚决落实国家、省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优惠则优惠,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约14亿元,新增信贷159亿元,增长30.5%,增速全省第一。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增长9.9%。出台2.0版“促进就业9条”,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3393万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5万人次,为企业解决用工2.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7.5%,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3%。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3.81亿元,增长4.6%,增速全省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1亿元,增长8.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860元、17732元,增长6.4%和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1.17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831.92亿元,增长14%;进出口总额170.5亿元,增长1.7%,实现“全年红”目标。
——过去一年,是全力打好“项目双进”大会战,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一年。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创新推行重点项目建设“1+5+X”协调机制,集中开工259个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291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43.8亿元,超出年度计划13个百分点,为历年最好。组建四大招商中心,引进108个项目,总投资额576.9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7个。举办首届汕尾发展大会,签约康佳半导体等33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1201.6亿元。培育“四上”企业159家,增长91.6%。引进286名硕士、72名博士。开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明阳智能正式投产,后湖海上风电场接入系统工程顺利投运,纳入省“双核九中心”数据中心集聚城市布局规划,“明珠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完成发展规划,成功申报省5G产业园,建成5G基站2011个。
——过去一年,是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的一年。广汕铁路、汕汕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龙汕铁路前期工作有序展开,汕尾至梅州铁路、陆丰港区湖东作业区疏港铁路加紧谋划。兴汕高速海丰至红海湾段一期、五华至陆河段相继建成通车,兴汕高速海丰至红海湾段二期、深汕西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541公里、危桥改造35座。新建宝丽华甲湖湾电厂10万吨级配套码头。汕尾机场纳入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汕尾大道、海滨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完成改造,启动海滨大道西片区城市更新示范工程,中轴西路、工业大道西段等市政道路建设加快推进,二马路、三马路实施文化特色改造,打通断头路、改造瓶颈路19条。治理违建94.4万平方米,建成市区旅游厕所28个。完成水利项目投资18亿元。启动市东部水质净化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形成基本框架,完成全市680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过去一年,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硕果累累的一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连续两年实绩考核排名粤东第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海丰红色文化体验示范带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路线”,陆河共光村荣获省“十大美丽乡村”,城区晨洲村、沙坑村和陆丰下埔村荣获“广东特色名村”。串珠成链建设8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3A级景区村庄7个,完成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村庄58个。全市12.15万贫困人口、13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新增海丰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5.27万亩,新增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8个、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3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陆河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海丰可塘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海丰赤坑岗头村、城东北平村获评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
——过去一年,是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的一年。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成立市投控、交投、金控三家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总规模80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率先上线省“中小融”平台汕尾专区,发放贷款4.78亿元。设立5亿元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及8000万元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5+2”农村综合改革持续发力,新增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面积4.15万亩,完成1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7.45亿元资产的量化,陆河入选全国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三位一体”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改革初显成效,成立全省第一家县级农合联。率先完成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实现派驻机构全面属地化管理。创新研发“飞地”模式,汕尾“创新岛”(深圳)正式揭牌,首批10家企业进驻,技术创新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众创平台、深汕联合招商平台等“一中心两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汕尾高新区申报国家高新区取得新进展,陆河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培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3家,成立全市首个科技类院士工作站,PCT国际专利申请16件,专利申请2998件、专利授权2672件。
——过去一年,是“数字政府”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一年。创新践行数字政府“省市联建”新模式,全省率先完成政务大数据中心汕尾分节点建设。政务服务一体化能力居粤东西北前列,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一窗”受理、99.5%网上可办,10类商事登记实现“秒批”,不动产登记实现全程网办,抵押登记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粤系列·汕尾版”指尖办理突破1300事项、实现“21个全省率先”,企业开办压缩至半天,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分别压缩至80个工作日、30个工作日。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粤政易”协同办公平台全面推广,创新上线“数看汕尾”等63项应用。“无证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取消替代证明材料7337项。
——过去一年,是全力聚焦民生保障,百姓福祉日益增进的一年。全面完成省、市十件民生实事,九大民生支出19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9%。培训粤菜师傅1085人,新增技能人才1.9万人,建成粤东首家家政服务超市和培训基地。全国率先上线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93万人。汕尾理工学院完成学科专业设置专家论证,高层次人才引进有序推进,首栋大楼实现封顶。市高级技工学校一期基本建成、二期加快推进。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加快建设。大力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1%。深汕中心医院顺利竣工、门诊试运营、累计引进医生及技术人才281名,市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加快推进,9家县级公立医院、3家中心卫生院完成升级改造、投入使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建成首家远程病理诊断中心。完成30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扎实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过去一年,是积极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的一年。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侦破涉黑涉恶案件137宗,打掉涉黑涉恶团伙25个,刑拘278人,逮捕348人。全面推进“飓风2020”专项行动,立刑事案件3591宗,破案2207宗,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及响枪、涉爆案件“零发生”,“零双抢”警情天数达337天,为全省接报警情最少地市之一。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创新“五个一”涉毒追逃模式,抓获涉毒逃犯99名,涉毒逃犯存量降至历年最低,全国毒品来源指向案件数下降70%。推行“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工作理念,画细画实“民情地图”,完成试点地区“3+N”图层展示及数据归集,创新“善美村居”民生应用,初步形成一套全面、直观、立体反映基层情况的综合地图体系,实现“上面千根线”与“基层一张网”无缝对接。“一村(社区)一(辅)警”全覆盖,全国首创“镇级消防所”模式,全省率先开展涉渔涉海“一打一拆三整治”行动。重大敏感时期信访“零非访、零通报”。
——过去一年,是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的一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强化审计监督和督查落实。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5件、政协提案101件,办复率均为100%。推动出台3部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1部政府规章,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闭环管理,推动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攻坚式推进,政府抓落实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是汕尾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GDP跨越千亿元台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9%,提前两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7%和9.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8.2%、14.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2:36.3:49.5。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41.7%、31.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3%。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环境空气综合质量连续6年排名全省第一。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从全省第15位跃升至第8位。
——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实现大突破。比亚迪、信利TFT5代线、天贸新能源、宝丽华甲湖湾电厂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市产业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6亿元,入园项目217个、投产77个,产值730亿元。潮惠高速建成通车,厦深铁路深汕段捷运线正式开通。国道324线等一批国省干线项目完成升级改造,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占比提升至54%,公路总里程达到5762公里。升级改造汕尾大道等一批主干道,拓宽优化东城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打通红海西路等一批断头路。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1.6平方公里拓展至36.6平方公里,扩大69.3%,中央商务区成为“城市门户”,环品清湖片区成为“城市新名片”。
——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3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任务,稳妥完成163家国有“僵尸企业”出清重组。2018、2019年度连续两年在省扶贫开发绩效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20倍,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倍。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获“优秀”等次,PM2.5浓度连续三年达到欧盟标准,奎山湖(河)黑臭水体“长制久清”治理效果得到住建部认定,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100%,城市污水处理率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率先实现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置,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投运。
——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四大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完成教育创强、创均和县级创现工作,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4万个,新增各类学校254所。全科医生数增长10倍,注册护士数增长43.3%,医院床位数增长30%,逸挥基金医院成功创建成为首家三甲医院。荣获“广东省戏剧之乡”“广东省小提琴艺术之乡”称号,建成10家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创作《马援伏波》等文艺精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总人次达158.6万,企业养老金增长17.3%。医疗救助33.4万人次,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至1万元。
——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对外开放、营商环境、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水平显著提升。高质量完成市、县、镇三级党政机构改革,取消调整90项行政审批事项,权责清单事项大幅压减至5770项,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数量增长超10倍,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质量强市考核从全省末位跃升至第10名。汕尾港口岸海丰港区、陆丰港区扩大对外开放获国务院批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实现区域通关业务全覆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从11.7万户增加到19.2万户,年均增长10.4%。成功摘掉陆丰“毒帽”,刑事案件、现发命案全省最低,信访量逐年下降。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汕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汕尾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质量需进一步提升,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任务艰巨,破解要素制约的办法不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现代产业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水平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滞后,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亟待提升;城市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还有诸多短板,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不够健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与人民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维稳压力大,公共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汕尾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部署,根据《中共汕尾市委关于制定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书记李希到汕尾调研时的指示要求、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市委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目标定位,全面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携手汕潮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质量效益、改革开放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生态环境优势、民生幸福指数、社会治理效能实现“六大显著提升”。下来,全市政府系统将按照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提出的“四大历史使命”“六大重点任务”部署要求,突出工程化实施、项目化推进,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狠抓落实,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
——深入实施产业体系提升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立足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开展图谱式精准招商,加快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打造“5+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汽车制造、海工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产业发展,优化提升纺织服装、金银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大石化、新能源、美妆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万亩千亿”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海洋经济振兴发展示范市。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加快“明珠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深入实施“三大基建”突破工程。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支撑性作用,在“三大基建”领域协同发力。大抓老基建,聚焦构建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打响交通“大会战”,积极参与“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加快融入深圳“半小时经济圈”和广州、汕潮揭“一小时经济圈”。统筹推进水利、能源、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万里碧道建设、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城市更新等工作。突破新基建,加快部署推进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补齐软基建,聚焦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建设一批补短板项目,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八个美丽”,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市,争当全省乡村全域美丽、全面振兴的示范样板。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加快建设“跨县集群、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多园”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和风貌提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深入实施城市能级提升工程。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效,加快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打造特色鲜明、富有内涵的“山海湖城”“红色圣地”“活力湾区”。推进高水平规划,科学全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一圈两带两廊”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高品质建设,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市政道路完善、城市内涝整治、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打造精品精致现代滨海城市。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强化数字赋能,加强违建治理,推进垃圾分类,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支撑工程。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坚持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打造具有汕尾特色的改革体系。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挥市投控、交投、金控等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破解金融“体量小、融资难”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效能。深化农村“5+2”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破除农村发展制度障碍。深化镇街基层体制改革,推动乡镇职权下沉、综合行政执法下放,激活基层发展活力。围绕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接轨深圳、融入“双区”、携手汕潮揭,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探索设立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提高开放合作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民生福祉增进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织密民生保障网,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多元化服务供给,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汕尾人民在家门口就好业、上好学、看好病、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得开心。围绕建设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地区之一目标,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模式,用好“民情地图”,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平安汕尾、法治汕尾建设,提升汕尾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奋进“十四五”、逐梦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毫不松懈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必须认真落实市委“三个纵深推进、五个更加重视、三个重点突破”的部署要求,聚焦聚力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守底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两大历史任务,起而行之、真抓实干,重点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东承西接为取向,推动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功能得到新提升。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深入衔接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携手汕潮揭、链接海峡西岸城市群,在借梯登高中拓展发展新空间。
——推进规划共绘。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推进汕尾都市区副中心建设,完善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与深圳空间结构清晰、基础设施一体高效、要素流动顺畅有序、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均衡共享、生态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都市圈。加强与深圳尤其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综合发展规划衔接,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规划建设,实现一体化发展。深化战略合作,强化产业发展、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专项规划对接,谋划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工程。
——推进设施共建。大力推进交通共联,推进广汕高铁、汕汕高铁建设和汕尾至梅州铁路前期工作。推进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工程、兴汕高速海丰至红海湾段二期、揭惠高速南延线建设,推动深汕第二高速公路延伸至汕尾市区,全力争取增设潮惠高速海丰莲花互通、深汕高速海丰赤坑、华侨尖山互通。加快珠东快速全面建设,推进省滨海旅游公路汕尾段规划建设。整合汕尾港区资源,谋划与深圳港合作共建、一体运营。加快建设陆丰甲东和湖东深水港。推动开通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前期工作。推进深圳宝安机场(汕尾)城市候机楼建设和汕尾机场前期工作。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粤东天然气主干管网等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完善500千伏、220千伏电网主网架和配电网络,创新能源合作模式。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谋划开展5G商用试点、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试点,共建智慧城市。
——推进产业共兴。加强与湾区的产业对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引进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形成相关产业及装备产业链。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大平台,推动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合作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携手打造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同打造海洋高端设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产业集群。加强农业领域全方位对接合作,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对接利用好揭阳石化能源产业资源,承接石化延伸产业,规划建设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拓展区,打造汕尾东海岸石化基地。争取与揭阳市合作创建省级青梅优势产区产业园。
——推进资源共享。推动融入深惠汕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打造大湾区协同创新延伸区和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地。推动“双区”金融机构到汕尾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探索建立深汕师资互动长效机制,深化医疗健康资源协作联动,建立卫生应急合作机制,推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序衔接,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加强生态协同保护,推动与湾区、汕潮揭建立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工作机制。
——推进机制共活。对标对表湾区标准,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打造更具区域竞争力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与湾区城市信用信息平台对接共享,推动个人信用评价结果互认共享。共建对外开放发展平台,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功能,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二)坚持以“3+2”体系为牵引,推动现代产业建设取得新成效。更加重视产业培育转型,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港产联动,加快构建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和海洋经济、数字经济引领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基础配套基地。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格局,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荔枝、青梅等优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市级名牌产品30个以上。实施农产品保质行动,打造17家大湾区及省、市级“菜篮子”基地,推动生猪家禽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发展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完善农业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3.74万亩,加快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体系,推进汕尾马宫冷链物流中心和陆丰(湖东)渔港、遮浪现代渔港等建设。强化科技兴农,实施种业强芯工程,加快海洋经济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新增3家以上市级农业新型研发机构。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5+N”战略性产业集群,以信利、比亚迪、明阳能源等龙头骨干企业为“链主”,引进上下游企业补链成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信利六代线柔性显示屏项目建设,加快锦合电子科技线路板产业基地落户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甲子和后湖海上风电场、陆河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实现后湖海上风电场全场并网发电,加快打造国家级能源基地。支持比亚迪拓展电子产品、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等产业领域,延伸新能源汽车电池、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条,壮大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抓住省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加快规划建设海丰美妆产业园,催生“美丽经济”。以构建“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产业链为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申办省级珠宝交易所,打造中国金银首饰加工销售基地和特色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引进一批服务业企业,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加快布局物流中心,大力构建内外联通、成本低廉、安全高效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推动建设陆丰星都物流园区、南塘物流园区。加快临港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国内外龙头物流企业,打造大湾区物流集散基地。全力打造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做好“大规划、大景区、大项目、大配套、大服务、大营销”文章,完善“吃住行游娱购+安全、智慧”要素,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实现来汕旅游总人数和过夜游客明显增长、排名进位,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金厢滨海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大湖湿地生态旅游小镇、红海湾滨海运动小镇、马宫渔港风情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启动环品清湖5A级景区创建,新创建2个4A级景区,把红海湾滨海休闲康养旅游度假区和金町湾旅游区打造成为“最美湾区”和“城市阳台”,提质升级滨海旅游产业,擦亮“冬养汕尾”品牌。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以海工装备制造为核心、海上风电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中天科技、广东长风、青岛天能重工等海工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推动海上风电漂浮式风机项目,打造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监测认证、运营维护为一体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五丰、国泰海产品基地,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完成汕尾(马宫)渔港经济区总体规划,启动首期海产品、冻品保税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海洋种苗业、深远海养殖业,重点加快国家级南美白对虾繁育基地、国家级石斑鱼良种场、紫海胆育种育苗基地等海洋渔业经济种业园建设,规划建设深海网箱产业园。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明珠数谷”大数据产业园为牵引,以汕尾高新区为核心区,加快信创计算机、中瀚云、泽浩电子、京东智联云等5G重大项目落地,构建区域性大数据产业集聚地。举办数字经济百城助力计划汕尾峰会。建设1800个5G基站,推进5G网络连续覆盖,新增30个5G应用场景。加快推进企业5G+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加快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三)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突破。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纵深推进项目“双进”会战年行动,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畅通双循环关键节点。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化“1+5+X”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全面推进300个市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471.7亿元,新开工项目43个,建成投产项目94个。推动新基建、老基建、软基建“三张清单”落地建设,围绕交通、水利、信息、能源、市政“五张网”,优化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结构。提前谋划、做实做细债券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债券额度,确保资金按期支出。优化政府投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建设,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围绕现有产业基础,紧盯“四新”产业,瞄准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大好高”项目,绘好产业链图谱,开展多元化招商,完善领导带头招商、汕商回归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上门招商等方式,新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160个以上,总投资800亿元以上。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其中企业5000家。培育“四上”企业150家以上。出台力度更大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项目从洽谈、签约、建设到投产实行全流程跟踪服务。
——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加快信利中央广场等商圈重要节点载体建设,打造一批高品位商业街和特色商圈。鼓励企业扩大进口优质消费品,发展直播电商等新兴消费业态,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培育消费新热点,重点开展汕尾特色产品展销、大型汽车展销等促销主题活动,鼓励企业扩大高科技家电、数码产品、新能源汽车等优质产品供给。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工作,布局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扶持农产品广泛借助电商渠道销售,推动海丰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推动本地农副产品进超市、进商场,发展社区直供直销模式。
——推进外贸提质增效。用好进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套期保值等外贸政策工具,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深化跨境电商零售出口24小时通关改革,申建汕尾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设立公共保税仓。发展外贸新业态,打造综合保税区、自贸区联动发展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对接国内外大型电商平台,拓展东盟、日韩等海外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海博会”等经贸活动。培育外贸自有品牌,依托珠宝首饰、服装、五金等特色产业拓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业务,聚合“小订单”对接“大市场”,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优质消费品进口,扩大进出口规模。
(四)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发展环境形成新优势。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解决瓶颈制约为重点,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全面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以开展数字政府“省市联建”试点为先导,全力深化打造“四个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一流市场环境,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改革,提升“八个便利化”水平。打造一流政务环境,创建一批“粤系列”汕尾特色品牌,提升政府服务平台一体化、全流程服务水平,推动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六个通办”。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最大程度精简优化各类证明材料,巩固已取消替代证明材料的改革成果,全面建成“无证明城市”。打造一流法治环境,建设诚信政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添薪续力。打造一流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矛盾专项治理,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发挥国资“三大平台”和产业基金牵引作用,加强与央企、省属国企及其他资本合作,加快形成城市建设运营、交通基础设施、金融及产业投资三大业务板块和资本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积极参与城市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高新区标准厂房、投控·广贤汇、人才保障房、市区智慧停车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基金托管、基金共建、投贷联动等业务。稳妥推进市属国有二、三级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剩余“僵尸企业”出清重组。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以建立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为切入点,分类明确监管清单、报备清单和奖惩清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持续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县财政体制关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用好用活海陆丰革命老区政策,争取省更多财力支持。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推进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改革,发挥信保基金、融资专项资金作用,政府融资性担保额突破5亿元。完善省“中小融”平台汕尾专区功能,融资申请金额突破10亿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涉农贷款年增速不低于10%。出台引进金融机构奖励办法,新设或引进金融机构2家以上,做强金融机构、做大金融总量。完善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扶持政策,提高企业上市(挂牌)的奖励标准,优选培育20家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推动“引企入汕上市”工作取得突破。
——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近中远期做地计划,优化土地供应,全市收储土地11055亩,计划出让2800亩。坚持向盘活存量要空间,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处置力度,全面盘活存量土地。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连片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探索实施“股票田”改革,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稳步推进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结推广陆河县全国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纵深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做好城区捷胜镇、陆河新田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持续深化市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强县放权,进一步调整下放市级执法权、会同办理事项、关联办理事项,赋予县级更多行政职权和公共服务事项自主权。优化市与城区两级管理事权,厘清城市建设维护管理和执法等方面的权责关系,放宽放活城区属地管理权限,破解职责交叉、重叠问题。推进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功能区管理机构与派驻机构、代管街道等关系,充分赋予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华侨管理区经济社会管理职能,赋予汕尾新区更多经济管理自主权,促进功能区管理机构向集中精力抓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转变,激发功能区活力。
(五)坚持以成果转化落地为重点,推动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推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体系,整合资源为我所用,完善从技术导入到产业落地的平台载体,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坚持以申促建、以创提质,确保汕尾高新区列入国家级高新区考察名单,推进海丰经济开发区、陆丰产业转移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汕尾创新岛(深圳)建设,擦亮创新研发“飞地”品牌,全年培育30家“注册在汕尾,研发在深圳”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创立15家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组建科技成果交易服务超市,培育市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新增4家省级、10家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结合产业布局大力引进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38家、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180家。加快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规划建设。推进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建设,新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
——强化人才“引育留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氛围。深入推进“招才引智”,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建立具有显著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引进100名博士、400名硕士、12000名大学生。加强本土科技人才培养,深化产学研对接,强化订单式培养、量产化打造,提高人才内培能力。
——强化创新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力争R&D占GDP比重提高到1.26%以上。落实科技创新用地、税费优惠政策,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保障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广应用“创新券”。培育省级或“大专项+任务清单”重点研发项目4个以上。探索推出新型产业用地(M0),支持以工业地价用于科创项目地价。
(六)坚持以能级提升为主线,推动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围绕“山海湖城”“红色圣地”“活力湾区”,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精细化管理,促进城市功能和品质系统提升,打造精品精致现代滨海城市。
——致力科学规划城市。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科学有序划定“三条控制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注重规划“留白”,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启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整合地下空间资源,构建功能综合化、空间人性化的城市地下空间。
——致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大道西、海滨大道西、理工学院南侧路等市政道路建设,高标准推进二马路、三马路等升级改造工程,打通拓宽四马路、金鹏路西段等断头路,加快汕尾高新区马宫至海丰沿河路全面建设,新建5座停车场和汕尾大道2座人行天桥。统筹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规划建设金霞光森林公园,加快金台山、青山仔等15个城市公园和园林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年行动,推进市区供水节水改造工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等水利项目建设,织密“四生”水利网。
——致力城市扩容更新。统筹推进中心市区“东拓、西延、北扩、中优”,中央商务区打造汕尾城市门户、交通枢纽、商贸办公综合区、城市CBD,环品清湖区域围绕“山海湖城”空间格局打造“活力湾区”,金町湾度假区打造集会议、酒店、商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于一体的“最美海湾”,红草高新区加快扩园提速、中心园区总体规模达21.95平方公里,与海丰一体化发展、打造城市新区。优化“三旧”改造模式,加大“工改工”力度,完成改造任务1400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海滨大道西片区城市更新示范工程建设,推进17个、58万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市区10个城中村“微改造”,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致力城市精细管理。打造“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治理违建35万平方米以上,确保“减存量、零增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争取列入提名城市,打造“善美之城”。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效,常态化抓好“六乱”整治、垃圾分类处理、农贸市场管理等工作。推进市区城市内涝治理。
(七)坚持以“八个美丽”为导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谱写新篇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争当全省乡村全域美丽、全面振兴的示范样板。
——全力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乡村振兴“八个美丽”为引领,推进示范带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特色产业优化提升等重点工程,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美食休闲、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在全面建成8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基础上,有序铺开新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把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成为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展示带、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带、农村电商示范带、乡村休闲旅游带,推动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转变。
——全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造一批全国最干净整洁的村庄,5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推进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60%以上,力争自然村雨污分流、道路(巷道)硬化、集中供水全覆盖。规范宅基地自建房行为,整治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行政村单车道改建双车道,完善乡村农田灌溉、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机制、资金整体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形成脱贫防贫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消费扶贫,健全完善产销对接机制,推动“三专一平台”建设,带动农村低收入群众增收。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做大做强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的扶贫产业,拓宽农村集体经济收益渠道。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八)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聚焦打造对接“双区”的宜居新家园、旅游休闲地、美丽大花园,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为牵引,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巩固生态优势,高水平建设美丽新汕尾。
——巩固扩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做好迎接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准备工作。加大污染防控力度,大力整治全市入河入海和环品清湖排污口,持续推进黄江河、螺河等水污染综合治理,推动品清湖等河湖水质持续好转,确保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100%,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统筹抓好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城市扬尘管控,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领先。加快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突出问题,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筑牢生态空间保护屏障。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河湖“五清”“清四乱”,开展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排水口、涉河违法建设整治力度,建设美丽河湖。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建设美丽海湾。推进44公里万里碧道建设,打造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垦造水田、拆旧复垦、补充耕地整改项目建设。落实林长制,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4.33万亩。
——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推进陆丰三甲地区五金工业园建设。加快星都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市东部水质净化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市餐厨垃圾和污泥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城镇污水管网70公里,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6%。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抓好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推进“万企”清洁生产,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按期完成关、停、淘汰高耗水企业。全面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完善终端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大力践行绿色消费。
(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民生福祉满足新期待。办好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努力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优先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用足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全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一体推动“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培养“粤菜师傅”1000人,开展“广东技工”技能培训3.2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培养“南粤家政”人才5000人。实现社会保险人群全覆盖,全面实施医疗救助市级统筹。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和双拥工作。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落实临时救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巩固提升“5080”攻坚成果,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7万个,支持民办幼儿园普惠规范发展。推动市第二、第三实验学校、高新区学校等落地建设,新改扩建13所义务教育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9300个,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新建艺术高中,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快汕尾本科院校建设,做好学科设置、师资引进工作,确保9月正式招生。推进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办好开放大学。加快市高级技工学校建设,申创汕尾技师学院。推进市海丰卫生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海丰中职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培养200名校长后备人才。
——推进健康汕尾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织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3.8万例/日,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确保深汕中心医院、彭湃纪念医院新院区如期投用,加快市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深化医疗、医保、医药、医共体、数字医疗“五医”联动,推进分级诊疗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医疗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发展文体事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动工建设市文化中心,加快建设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繁荣发展“四戏一歌”,办好非遗节、红色文化节和稀有剧种戏剧周。推进海陆丰干部学院建设,争取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立项建设,拓展古驿道文旅路线。办好环品清湖马拉松赛和第二届市运会等赛事,推进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区、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十)坚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推动社会治理构建新模式。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纵深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年行动,努力把汕尾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赋能,夯实基层治理“数据底座”,全面铺开“民情地图”建设和应用,拓展“善美村居”等场景功能,建立健全网格管理配套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综合治理体系,打造“条块结合”的基层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治理效能,实现“一张地图知晓村情民意、一台手机实施基层治理”。
——推进平安汕尾建设。加快推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保持对黑恶势力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推动扫黑除恶真正实现长效常治。以“飓风”行动为牵引,重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网络犯罪,深入推进缉枪治爆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加强海防建设,抓好打击走私贩私工作。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推动市县镇三级应急委建设,完成51个镇(街道)应急能力“四个一”建设,村(社区)防灾救灾“十个有”建设全覆盖,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全民消防行动,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食品药品监管。
——加强社会治理。健全“五治一体”治理格局,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规范化建设,实施村(社区)事务“阳光公开”工程,做好全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全面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综合治理行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进入新征程,政府必须有新的更大作为。我们要着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新担当、新作为展现新气象。要坚持忠诚为政,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履职全过程。要坚持依法行政,把法治思维贯穿始终。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出台《汕尾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汕尾市渔歌保护规定》。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着力提高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要坚持实干勤政,把效能提升作为关键。狠抓政府系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能力。落实“项目化、清单式、销号制”要求,全面加强督查督办。强化争先进位意识,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争创一流。要坚持廉洁从政,把正风肃纪进行到底。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紧盯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工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紧权力约束的“制度笼子”。
各位代表!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走好海陆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更大的力量,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参加广东汕尾公务员遴选的考生们学习>>>
【2021广东汕尾公务员遴选考点】2021年广东省汕尾市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2021广东省直遴选考点】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来了(马兴瑞)
【2021年广东选调公务员备考资料】历年广东省遴选笔试真题汇总 (2011-2021)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