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教育中,学校是专业机构,家庭和社区则是非专业单位。但是,学校、家庭和社区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在政府的引导下,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共育,将会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
家校社合作共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也应该是父母、教师、社会的事情。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不是单向度地教育孩子,而是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实现父母、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自我教育。这种平等互动的关系,让教育中的多方角色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家校社合作共育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父母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本是父母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参与孩子教育的过程,也是父母树立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过程。通过沟通、协商乃至妥协来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有助于父母更加积极地投入社会生活。同时,孩子的教育,对于父母也是一种再次成长的动力,让父母在性格、人格、学识的不断进步中,给孩子树立更好的榜样。
对于教师来说,家校社合作共育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在与家长和社会不断互动中,教育工作者也能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往能力,既为本职工作增效减负,也能创新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推动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家校社合作共育,也是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家校合作会涉及各个机构的支持与协调,包括政府机关、专业社会组织,以及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电影院、医院、商场等。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可以由学校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正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在给孩子的教育提供支撑时,这些公共机构也能为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积累经验,增强公共性、公益性。
家庭、学校、社区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推动的,家庭教育指导、学校生活参与、家校互动沟通、社区融合协作。家庭、学校、社区共育,能促进父母对于教育机构的信任与支持,能培厚学校教育的土壤,也能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教育的氛围。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正面临深刻变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单一化、封闭式的教育,将被更为开放、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取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家庭、学校、社区携手前行的家校合作共育机制,也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常态。
家校社合作共育,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磁场,让所有参与者实现精神共振,产生潜移默化的“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更有着辐射社会并提升全民素养的重要功效。激活这样的教育磁场,有利于家庭增强教育功能,促进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利于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师生、亲子和相关参与者共同成长。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公务员遴选考生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