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7年前“习近平与一封群众来信的故事”刷屏:1992年,三名群众给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投诉信反映问题,习近平不仅回了信,解决了三人遭遇的“不如意”,还就此为当地群众解决了类似的问题。故事里,没有“托关系、走后门”,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就找到了领导,市委领导解决问题更是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合规合矩。
这是一个群众行使法定权利“找领导办事”、领导按照法定程序为群众解决难题的标准范例。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最近这些年,写信的少了,上网的多了,老百姓找领导办事的渠道更畅通了,成本更低了。在人民网主办的《领导留言板》平台上,从省委书记到县长区长,一任任领导干部把党的群众工作延展到网上,十三年来已解决各地百姓诉求120多万件。这无疑是个很好的例证。
怎么看待“找领导”?
对待“送上门的民意”,领导干部满心欢迎。习近平总书记说,“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员干部从接信接访到通过网上群众工作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网上途径主动找到老百姓,给老百姓解决问题,受理了海量诉求,化解了海量矛盾。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条‘送上门的民意’,坚持对反映的个性问题,依法依规予以解决;对反映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深入研究;对意见建议,认真分析,积极吸纳。
在近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创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疑难杂症的制度措施,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
在中国,什么是“找领导”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首先,要看办什么事儿。在公共生活中,凡事都讲究合法,并非事事都可以找领导。违法违纪的事,找哪级领导都一样没法弄。难事、急事、要紧事,就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找领导去办。
其次,要看制度允不允许。只有在政策法规制度规定范围内的事,找领导才管用,“规矩”之外的事就不能办。属于谁的事,找谁办,商家的找商家,政府的找政府,法院的找法院。
然后,要看通过什么渠道。通过合法的公开渠道表达合理的诉求,比如,在《领导留言板》给领导留言,在书记信箱给领导写信,通过12345给当地领导反映情况,这些都是正当渠道,有关领导都会责成有关部门依法按照程序办理。
最后,要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我们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群众找领导,要按照法定程序,逐级反映问题,绝不是领导越大,事儿就能办得越快越好。任何一级领导干部,也都要在法定框架内和规章制度下,按照既定程序推动解决。
中国的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这样不断为党和政府“代言”,成为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站在台前的是领导,真正解决问题的其实是党和政府在法治框架内的有序运行体制。找领导办事,实际上找的是党和政府;群众信领导,本质上信的是党和政府能够在法治的框架内,公正地解决好民生问题。
【公选王遴选网推荐阅读】
【安徽政协遴选考点】王明方: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画出最大同心圆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