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期>>>每日一句习近平用典(167)——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更多精彩请看>>>【2016公务员遴选考试必看复习资料】习近平用典大汇总(附典故解析1-100)
习大大的话:
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摘自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出自】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
【释义】
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一)
此诗源头出处已无考,目前所知是出自明朝《警世贤文》。这句诗,对偶整齐,浅显直白,无需释义也人人能懂。但是字句简易并不代表意思简陋,这句话不知曾被多少人奉为座右铭,书写镌刻在自己挥汗如雨、挑灯夜战的写字台上,以期抬头俯首、矢志不忘。
宝剑之所以能锋利可用,是出于艰苦卓绝的磨砺;梅花之所以有暗香盈袖,是源于经霜凌寒的成长。“磨砺”与“苦寒”,都是在指代敢于奋斗的心志、肯于吃苦的经历。
(二)
这句诗的意思,也类同于唐诗里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以及俗语里面讲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样的警语和诗句,其实是在同时歌颂着两层意思:
首先,当然是在肯定着不畏艰苦、坚持奋斗的强韧品格。
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没有任何成功的微笑不是由失败的泪水与辛勤的汗水叠加而得,没有任何人前的掌声不是经人后的孤独与绝望的苦闷体尝而来。
同时,这其实也是对于逆境、对于苦难的一种必要肯定。
“玉不琢,不成器”,对于玉石来讲,刀钻加之于身的雕琢,对它是苦、亦是得。不苦尽不会轻易甘来,不挫磨不能收获玉润。人同此理,所以《诗经》里会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对于身处苦难的人,与其责难这种命运,不如珍惜这份经历;对于当下不满的人,与其抱怨眼前泥泞,不如耕耘未来花香。彩虹会懂得感谢曾经的风雨,陶瓷会明白烈火窑烧的必要。
有时候,我们需要经历逆境,那是敢逆水行舟者走向柳暗花明的必要旅途;有时候,我们需要敬重苦难,那是命运赐予能负重前行者走进成功之门的昂贵入场券。
(三)
国学中的梅花意象非常美好,梅与松、竹被合并称作“岁寒三友”,人们认为,这三种植物在寒冬里不畏严寒、凌风生长,由此隐喻着那不畏艰险、勇敢坚韧的人格。
所以梅,象征着清正的品格:
陆游词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论周围环境何等恶劣,是冰雪来袭、还是尘泥加身,都不改清香远溢、内质芬芳;也有毛泽东词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悬崖的险途、冰霜的降临,都不是埋没花开的理由、都不是美丽绽放的阻碍。
因此寒梅代表了一种品格的坚持,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风骨犹存的坚持,是在逆境的困苦打击里铁骨铮铮的坚持。笑傲世事浮沉,不减内心清正。
梅,又象征着清白的品德:
王冕的诗歌颂白梅说“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还作诗歌颂墨梅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偏爱黑白两色与梅花共同打造出的凛然清气。姹紫嫣红的比拼、桃红柳绿的争艳,那不是冬日梅花独与雪花对舞的清奇追求。而梅在冰天雪地中的艰难生长,好像是在参与着乾坤清冷的气场,好像是在认同着天地自然的素洁。
清白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坦荡来去,不忘初心,耐得寒霜,浩然正气。
梅,还象征着清雅的品位:
林逋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道尽了梅花的清幽雅丽。本就只有疏疏落落的梅影几枝,还要照水在碧波的涟漪中看,月色倒映中有光影流溢,黄昏朦胧中有暗香浮动,淡而不媚。清而不俗。这是非常文人化的一种审美情趣。
中国文人式的审美取向,是含蓄的,是自然的,是空灵的,是写意的,是不求繁复而追求意境的。梅花的清寒后放而不争先盛开、梅香的清悠淡远而不咄咄逼人,都符合着一种繁华过尽、热闹退场的细腻品位。正如王安石诗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低调于角落静悄悄地香,暗香于枝头清凌凌地开。
清雅的品位,是一种懂得收敛的矜贵,是一种不需张扬的自信力。
“梅,为花之最清”,是文化,为梅花赋予了一种高贵的人格意义,使它意喻着清正的品格、清白的品德、清雅的品位。
习大大对广大青年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任何一步坎坷都有其必要的意义,把每一次挑战都看做是命运的礼物。在这个寒梅摇曳的冬天,与各位读者共勉。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