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跨境贸易只需“单一窗口”,企业报关平均用时从2014年前的平均24小时缩减为现在的半小时。对标国际一流,开拓全球视野,“中国与世界握手”,长三角是一个暖意融融的会客厅。跟着公选王一起看看上海在长三角的政策下,看看上海怎么追求卓越天更阔:
浦江恒流,上海恒新。
的确,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是让人耳目一新:浦东陆家嘴,上海中心大厦从头到脚都是时尚范儿;临港松江科技城,“世界最长”的拉斐尔云廊由里到外都是科技元素……
上海之新,不仅在于颜值,更在其“追求卓越”的气质。大飞机一飞冲天,“彩虹鱼”直抵万米深渊,磁悬浮列车奔驰……上海不断攀登创新高度、挑战创新深度、刷新创新速度。
“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步履铿锵,续写改革创新的新篇章。
把握新方位——不看短期看长远,为发展闯关,为未来蓄势
GDP率先突破3万亿元大关,但上海并不满足,仍在冷静思索:未来发展新动力在哪里?
这是刀刃向内的清醒:作为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传统动能减弱、创新动力不足、出口下行压力增大……离世界更近,上海比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发展阵痛。
这是放眼全球的前瞻:上海不但要当好“排头兵”“先行者”,为改革探路、为发展闯关、为未来蓄势,更要在新一轮世界科技经济竞逐中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
创新,出路还在创新!
“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只有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才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
转型,上海决心坚定。
——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质量的GDP。
上海毅然“换挡”,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摆脱重化工、房地产等传统路径依赖。
临港,曾经是最遥远的旮旯,芦草萋萋,人烟稀少。这么一大片土地,开发房地产岂不来钱更快?
临港没有盲目赚“快钱”,而是选择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打造创新之城、智慧之城、活力之城。
10多年的坚守,如今的临港英姿勃发:滴水湖清波荡漾,洋山港昼夜繁忙,特斯拉“超级工厂”行将开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正在茁壮成长。
“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激活第一动力,就能释放出无限潜力。”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感叹。
数字背后印证了上海的发展质量:能耗下来了,全市单位GDP能耗8年下降近一半;效益上来了,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值5年提高10亿元。
——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
上海市市长应勇认为,面向未来的布局,不看短期看长远,上海要夯实现代产业基础,防止资金、资源、资产脱实转虚,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不能低于25%。
刷新制造业气质,上海吹响“冲锋号”,在先进制造业领域风头正劲。
7年攻关,最尖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卖到了欧美。在联影医疗技术集团董事长薛敏眼中,“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掌握核心技术才有市场话语权。”
十年磨一剑,一飞冲天的大飞机,攻克了100多项核心技术。“只要能推动向价值链高端攀登,就坚定不移地干。”中国商飞人信心十足。
——不是搞创新“自留地”,而是区域一体化发展。
上海与合肥,空间距离400余公里,张江科学城与合肥滨湖科学城“双城同创”,拉近了两个城市的“心理距离”;G60科创走廊串起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9个城(区),形成协同发展模式。
打破区域边界,创新资源共享起来。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副主任赵燕介绍,一个“长三角大仪网”公共平台,整合了4.5万多台、价值超过519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租比买划算,只要在网上下单,就能预约使用,实现多赢。”
整个长三角,在科创龙头上海的引领下,数据资源打造“一个库”,产业协同形成“一张图”,35.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变得越来越“小”。
把握新方位,上海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上海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更稳,活力更强了!
打造新优势——擦亮国之重器,突破核心技术,迈向创新高地
当好排头兵、先行者,上海靠什么?
创新,最吃劲的是从“0”到“1”的突破。上海雄心勃勃: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借创新策源能力,突破关键领域,打造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公选王指出,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2019江西公务员遴选必看】习近平谈创新:关系中国前途命运]
瞄准国际前沿,聚焦科研重器,上海筑牢“最先一公里”地基。
走进张江科学城,搭乘首条现代化有轨电车,一路走一路看,集电港、汇智湖、人工智能岛等新地标美不胜收。
地下30米深处有着看不见的风景:一个绵延3.1公里的大工程——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设备建设正在快马加鞭,建成后,全球科学家就能用这个中国投资最大的单体装置,拍摄分子、原子在千万亿分之一秒内的瞬时运动,探究微观世界。
“上海光源、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侯劲对高新技术如数家珍,“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没有捷径,5年不懈投入,世界规模最大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已在张江核心区成形。”
一大批全球创新资源被吸引到这里。李政道研究所所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维尔切克感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对基础科学的重视激动人心,给科学家们带来了很多机遇。”
正是有了基础学科的“深蹲助跑”,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起飞跳跃”。
甘露寡糖二酸,是上海原创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去年10月,中国科学家首次报告相关临床3期数据,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利用“上海光源”,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生命科学领域最难解的“蛋白质之谜”……
同样诞生于上海、在全球科学界引发轰动的,还有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以第一、第二的高票双双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国家科学进展榜单上,“上海原创”从未缺席。近5年全国50项重大科技成果中,由上海牵头或参与的达11项。
正是有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动能在“最后一公里”迸发。
上海“芯”成为新优势。
一个指甲片大小的芯片,包含几十亿个晶体,质量要求有多苛刻?上海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猛博士给记者打了个比方:硅片的纯度要求,相当于把一颗咖啡方糖扔进西湖里水的纯度。“对质量的要求,无论怎么吹毛求疵都不为过。”
咬定质量,不懈创新,让上海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善、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上海大飞机成为新名片。
在距浦东机场3公里的C919总装车间,两架飞机正在进行总装,绿色尾翼上的“C919”标识格外醒目。装配好“身体”的大飞机,从浦东机场起飞,飞出了一条我国商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新路。
俯瞰黄浦江两岸,创新鼓点密集敲响,这里正成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成为创新成果的“原产地”。在中国科技的“领跑、并跑、跟跑”新格局中,上海贡献了约1/9的“领并跑”技术;上海的国家高水平科技奖、一类新药研发创制数量均占全国1/3。
勇创新机制——破梗阻解难题,厚植创新沃土,让改革驱动新引擎
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是创新的点火系。
作为“先行者”的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向体制机制发力——率先开出全国第一张投资管理领域负面清单,率先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前不久,在全国复制推广的36条创新改革举措中,“上海经验”占到了1/4。
——打掉“拦路虎”,让创新大道畅通起来。
新药研发是全球公认的高风险、高难度领域。为什么国家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一个来自张江?答案是:制度改革的“临门一脚”。
“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解绑’,创新更有活力了。”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清梅深有感触,领到全市首张增加“药品委托生产”经营范围的执照,解决了创新药上市许可难题,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抗结直肠癌新药“呋喹替尼”,上市速度比计划快了不少。
“我的科研我做主。”如今在张江药谷,从药品临床研究到新药筛选,再到安全性评价等,都可以一站式解决。
深化“放管服”改革,上海破梗阻、解难题,企业办事环节平均压缩了1/3,办事时间平均压缩了一半。
——破除“玻璃墙”,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
一边是科研院所的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苦苦寻觅新技术,如何打破制度障碍?
今年3月,上海出台“科改25条”,为科研人员放权赋能,让“锁在柜子里”的成果“转”起来。
“将论文变成生产线,这是我们科研人员的梦啊!”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吴相伟,迎来了新的“激情岁月”。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创新活力迸发,攻克了国际领先技术,并在嘉定建成国内首条高集成度的自动化钠镍电池批量化生产线。
——搭建新平台,让创新人才活起来。
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可以说,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谁就拥有未来的主导权。
矢志创新的上海,求贤若渴,用“放大镜”找短板,参照系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以这样的态度“筑巢”,“凤凰”焉能不来?
“我能成为上海新市民,受益于人才政策。”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告诉记者,2017年上海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新政,她递交了申请,短短2个月就获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如今,在沪工作的外国人达21.5万人。连续7年,上海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拔得头筹。
在记者走访的许多科技企业中,创始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最看重的是上海的人才环境。”
走进浦东新区国际人才港办事大厅,留言板上贴满各种颜色的留言条:“很酷的地方,很赞的工作人员”“服务优秀给5星”“服务人员有耐心,我喜欢这里”……
“我们用‘店小二’的服务温度,打造人才之家。”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戚玉霞介绍,人才港还具备公共客厅、培训中心、创新交流、科技服务等功能。想了解前沿技术,可参加青年人才创新论坛;想获取投资信息,可参加科创板投融资服务沙龙……
上海先后出台“人才30条”“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等,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内外人才政策,正加速把这里变为一流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杨浦区把创新成果融进各个环节。
位于淞沪路657号的“双创国际中心”大楼,云计算领域知名企业优刻得首批入驻。“2012年年收入100万,2013年月收入100万,2015年日收入100万……我们的收入快速增长,得益于‘上下楼’模式。”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季昕华说,在云计算示范园,整栋写字楼全是上下游企业,一开门,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就能找到目标客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这种模式把天女散花的资源统起来,让我们快速找到了种子客户。”
“成长型的企业就像爆米花一样,只要给予合适的热度,到时候就会‘嘭’地喷出来。”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说。
新要素集聚,不断引发化学反应。如今,杨浦区近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不少成长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激活新动能——结构向优向好,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发展迈向高质量
创新驱动、超前布局,上海正进入“丰收季”,这座创新之城活力四射。
——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再获新机。
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中国的上汽、德国的宝马……在嘉定安亭镇的智能道路上,获得测试牌照的自动驾驶汽车纵情驰骋,离消费者的车库“越开越近”。
老工业转出新经济。中国纺织机械厂旧址上“诞生”的长阳创谷,成为老厂房改造典范。葱绿开阔的中央大草坪,富有设计感的时尚办公楼,吸引了百度创新中心、智能云科等众多企业入驻。
行走在黄浦江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仿佛触手可及。一处处百年工业遗存变成“小清新”的创业空间,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创业故事。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勇立潮头。
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企业ABB,正在浦东康桥投资新建机器人工厂,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2020年底投入运营。“新工厂将成新的起点,助力产业价值链继续向高端挺立。”ABB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在上海,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蓝天梦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2018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1/5;生物医药产值达3434亿元,研发创新能力领跑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全国产量的四成,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产业转向中高端,发展迈向高质量。
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为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6月,自带“明星效应”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甫一开板,就获全球关注。首批亮相的25家科创企业中,有不少就代表着“上海智造”。
创新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智慧交通让开车出门如此通畅,这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令人惊叹。”刚从郊区搬到市区的市民王伟深有感受。
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看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目前稳定在70%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1%。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越来越多新的“上海制造”以“智”取胜,奏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看民生:去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4万元,稳居全国第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2平方米,人们身边的“绿意”又多了;拥有超过700公里的轨交线路,为全球城市最长……这些不断增长的数据,让群众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浩荡长江与壮阔东海的相逢,交汇冲积出上海这块热土,也孕育出上海的开放胸襟和创新精神,铸就一个又一个城市传奇。如今,创新激发的澎湃动力,推动上海、长三角乃至中国巨轮破浪前行。
公选王有话说,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设计,对上海高质量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利好。同时,这也将是上海的重要考点,推荐学习>>>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