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22陕西西安遴选重磅考点】2022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李明远)!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22-05-20 阅读: 1253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审议,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各地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重要复习资料。2022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讲了啥,跟公选王一起来看看吧!

宣传图2.png

公选王提醒大家,往年的真题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哦>>> 【2022陕西省直遴选复习资料】历年陕西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大汇总(2013-2020年)大家还可以注册公选王遴选网会员,更方便备考学习。

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3月29日在西安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西安市市长 李明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及过去五年主要成就

2021年是西安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习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汇聚起全面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磅礴力量。这一年,我们聚力打造全运西安经典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安宣布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给予我们最大的鼓舞、最大的关怀、最大的动力!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了新时代西安的奋进姿态。这一年,我们经历了严峻复杂的疫情考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调度、扁平指挥下,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

一年来,面对大事要事难事叠加的繁重任务,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交织的复杂局面,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88.28亿元、增长4.1%,两年平均增长4.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坚决扛起主会场城市责任,服务保障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精彩圆满。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和“简约、安全、精彩”的重要指示,全市动员、全力以赴,精心筹备、精益求精。新建和改造25个赛事场馆,精细打造功能完备、服务一流的全运村,开闭幕式、火炬传递等重大活动安全顺利,体育竞技和群众展演亮点纷呈。十四运会被国家体育总局誉为“成绩最好、影响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届全运会”,中国残联评价本届残特奥会“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选手创造佳绩、团结协作、硕果累累”。西安奥体中心成为城市新地标,一批现代一流的场馆设施向公众开放。

我们坚持“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着力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朱宏路—凤城五路立交、奥体大道跨绕城高速立交、元朔大桥、兴运大桥和浐灞隧道、奥体隧道等一批重大节点工程建成通车,快速路网体系初具规模。火车站改扩建、北客站枢纽提升等重点工程竣工投用,地铁14号线建成运营,阎良、临潼火车站完成更新改造并开通“绿巨人”动车组。小雁塔遗址公园、易俗社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顺利完工,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城墙景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西安入选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全年改造老旧小区753个、880余万平方米,落地架空线267公里,新建和改造提升绿地广场、口袋公园169个,新建绿道511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618万平方米。

(二)着力优化提升产业链,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扎实推进。聚焦19条重点产业链,大力实施育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26.6%,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7.6%,航空集群成为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优胜者。高新区和陕鼓集团、诺瓦星云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新增减税降费148.96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50.1万个。510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070亿元、达到年计划的121.8%,三星闪存芯片二期、吉利汽车、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荣耀科技园等支柱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比亚迪动力电池、隆基29GW高效单晶电池、“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实际引进内资3158.1亿元、增长32.9%,实际利用外资87.1亿美元、增长13.5%。

(三)建设秦创原“一总两带”,科创活力加快释放。出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协同推进西咸新区总窗口和科技创新示范带、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建设。开展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活动131场,推进成果就地转化项目403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增长34%。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落地西安,建成陶瓷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交叉信息技术等20个创新平台,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创新中心。超算(西安)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获批国家硬科技创新街区试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900余家、增长25%,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8500家、增长30%,新增上市企业9家。西安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

(四)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件事一次办”“告知承诺制”“交房即交证”等改革富有成效,政府投资类和社会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60个和35个工作日以内,在全国率先设立市级行政争议预防调处中心,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推进开发区改革,在阎良区和航空基地探索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启动实施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首批50亿元综改基金签约落户。

全市进出口总值4399.96亿元、增长26.5%,入选国家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激励支持名单。自贸试验区7项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成效明显,曲江新区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提速,长安号开行3841列,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两法庭三中心一基地”建成投运。成功举办丝博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等,欧亚经济论坛获评“2021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展会”。圆满完成“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服务保障任务,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落户西安,新缔结5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编制发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高冠峪、柳泉峪等15条峪道峪口综合治理,建立秦岭全要素生态补偿机制,建成秦岭保护信息化监管平台。大力实施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监控能力提升、移动源污染整治等5个专项行动,全年优良天数265天,PM2.5同比改善19.6%,空气质量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引汉济渭支线工程启动实施,斗门水库北池完成蓄水,沣河高新段生态修复工程等一批治水项目完工。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规划布局的4个厨余垃圾处理厂全部建成投用。高新区、经开区和灞桥区获批国家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优化调整项目资金、民政兜底、医疗保障等31项衔接政策,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突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群体落实帮扶措施,“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稳固提升,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多措并举保障农业生产,完成15.8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排名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六。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蓝田县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高陵区成为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西安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首批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

(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15.9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新建、改扩建学校143所,新增学位13.04万个,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扎实有效,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13个重点医院、24个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20个区县级疾控机构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多渠道筹集房源2.2万套(间),超过60万户家庭使用公积金改善了住房条件,房地产市场总体健康平稳。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处遗址入选国家“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红星耀陕甘》被列入全国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电影《柳青》、话剧《共产党宣言》广受好评。西安交响乐团“大国重器·飞向太空交响音乐会”首发破亿,西安广播电视台全部频道实现高清化。“平安西安”建设持续深入,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去年8月,蓝田、周至等地遭遇严重汛情,我们迅速采取“撤、封、管、停、疏”措施,紧急转移群众13万人次,及时下拨救助资金和救灾物资,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展开。

(八)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认真整改中央巡视、审计、环保督察、国家统计督察和省委巡视等反馈问题。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6件、报备规范性文件6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1件、政协提案711件。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纠治“庸懒散慢虚粗”问题。节约型机关建设有力有效。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国家安全、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妇女儿童、审计、统计、档案、侨务、气象、残疾人、地方志、供销社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去年底,面对疫情出现社区隐匿性传播的严峻态势,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指令,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强化担当、果断决策、扁平指挥,迅速阻断疫情外溢通道,12月27日实施从严提级管理措施,实行分区分级管控,开展多轮核酸筛查,不断优化流调、转运、隔离流程,调用最好的医疗资源救治患者,集中力量打好高校、城中村、隔离点等防控攻坚战,今年1月10日实现社会面清零,1月24日全域降为低风险区,打赢了一场疫情防控的硬仗。胜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各位代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全市人民砥砺奋进的五年,是我市发展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这五年,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年均增长6.4%。财政总收入超过1800亿元,较2016年增长63%。在册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69万户,是2016年的3.6倍。培育形成10户产值过百亿元工业企业,建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6700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新增上市企业27家、总数达到8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是2016年的4.6倍。

——这五年,城市能级实现标志性跃升。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1300万,城镇化率达到79.5%。“米”字形高铁网基本成型,“四主一辅”铁路客运站布局加速形成。地铁开通里程达到259公里、在建里程163公里,分别是2016年的2.8倍和1.4倍。全面代管西咸新区,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取得重要突破。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协调机构实体化、工作机制长效化,成立文化旅游合作联盟,首批2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区域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五年,改革开放实现关键性突破。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果丰硕,自贸试验区发展势头良好,“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获批建设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长安号开行超过11000列,国际航线通达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第五航权。进出口总值是2016年的2.4倍。当选世界城地组织联合主席城市,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7个。入选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40个城市。

——这五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深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秦岭保护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生态修复取得重要进展。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较2016年增加73天。护城河改造、幸福林带等重大生态工程建成开放。主要河流全部消除劣V类,治理恢复生态水面1.54万亩,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建成投运各类垃圾处理厂9座,彻底关闭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主城区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这五年,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整体性提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3%和9.2%。新建、改扩建学校665所、新增学位52.6万个,医疗卫生机构新增床位2.3万张。完成2008个老旧小区和599条背街小巷改造,打通断头路144条,建设美丽村庄581个,城乡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建成博物馆42座、总数达159座,新增5A级景区2家、总数达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达到4家、居全国之首。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西安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向中央驻西安单位和机构,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特别要向参与抗疫的白衣战士、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物流保供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西安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区域辐射力、带动力还不强。对外开放不足,民营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中小微企业面临许多困难。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尤其是疫情防控暴露出基层基础不扎实,城市应急管理、公共卫生体系、社区治理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少数干部担当不够、作风不实、能力不足。我们一定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期、攻坚期、突破期。根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紧紧围绕“六个打造”、全力落实“九方面重点任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实现市党代会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政府工作要聚焦八个方面攻坚突破:

——聚焦国家定位,提升城市发展新能级。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发挥比较优势,高质量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六维支撑体系”。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大力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

——聚焦转型升级,产业体系实现新提升。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均实现产值翻番,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8%和20%以上。

——聚焦创新驱动,铸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快推进秦创原“一总两带”协同创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通道,科技型上市公司达到100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

——聚焦改革开放,激发提质增效新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国际门户枢纽作用更加凸显,进出口总值突破6500亿元。

——聚焦绿色发展,塑造生态西安新形象。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全面有效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铁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深入实施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单位GDP能耗下降13%。

——聚焦以文兴城,彰显城市文化新魅力。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创新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展示,焕发千年古都时代风采。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供给,促进交流互鉴,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聚焦共同富裕,增创幸福生活新福祉。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公共服务高品质供给,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聚焦良治善治,构建市域治理新样板。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强化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打造韧性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安。

各位代表!全面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们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2022年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开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综合研判,今年我市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疫情仍然是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宏观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但也要看到,我市资源禀赋优越、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科创实力强大,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好,特别是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一整套调控政策、一揽子工作举措正在发力见效,蕴含着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发展定力,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领西安工作全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市委确定的2022年九个方面重点工作,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1.2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确定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各项支撑指标,既贯彻了中央和省上的总体要求、又切合我市发展实际,既考虑了质量和速度、又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既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体现了支撑全省发展的省会担当。这些都是需要“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主动调高标尺、自我加压奋进,只争朝夕、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用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增强区域发展带动能力

科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健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推动形成城市空间疏密有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布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拓空间、增韧性。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留白留绿”机制,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发展,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转移,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启动西安东站建设,加快推进西延、西康、西十高铁、机场三期、京昆高速改扩建和国道210西安段等重大工程,开展城市环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年内建成蓝田通用机场和外环高速南段。着力提升供水能力,推进引汉济渭二期、引蓝济李等重点供水工程,启动子午水厂、灞河水厂一期建设,建成西南郊水厂一期二阶段,新增日供水能力20万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检测,确保饮用水安全。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提升钟楼—南门、小寨—大雁塔等核心商圈和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易俗社文化街区等特色商业街区品质,推进宜家购物中心、丝路国贸中心等重点商贸项目,加快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西安老字号创新发展,提升“国际美食之都”新内涵和美誉度。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免税经济,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热点,促进消费升级。

引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深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在城乡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快地铁16号线、1号线三期、西余铁路客运化改造和16条主干道路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跨渭河发展,促进主城区与渭北工业区道路连通,加快地铁10号线建设,开展西阎城市快速公路前期工作,推动渭河两岸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深度融合。推动主城区—阎良—富平轨道交通建设,实质性推进西渭融合。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合作办公室作用,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间常态化交流合作。

(二)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深入实施“链长制”。加快建立链式发展、链式创新、链式招商、链式服务新机制。围绕19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精准实施配套企业梯度培育,引导重点产业链各类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壮大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不低于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迈出倍增计划第一步。全面实施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行动,突出抓好897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隆基高效单晶电池、西电集团智慧产业园、航天动力产业园、创维智能电子生产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全年重点项目投资500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30户以上,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5%。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对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充电桩等新基建投资,着力培育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陕鼓模式”,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设计产业,打造全球“设计之都”。

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强化投行思维,做深做实项目前期,严格把牢项目“入口关”,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签约一批含金量足、含绿量多、含新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精心组织“遇见新西安”系列招商活动,持续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举办配套博览会。坚持审慎承诺和刚性兑现,把全周期服务融入项目落地、建设各环节,推动在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见效。全年引进内资35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

(三)着力释放秦创原平台效应,推动创新发展见效成势

做实做优创新平台。推动秦创原“一总两带”协同发展,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等试点示范,加快建设高新丝路软件城、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航天基地荣耀科技园等平台园区。支持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等特色示范平台60个,认定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40个。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协同攻关,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500个以上。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动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等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利用西安离岸创新基地,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大力培育科创主体。按照“微成长、小升规、规上市”梯度路径,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支持引导科研人员、团队领办创办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规划布局,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承载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撑型、企业主导型双创载体,加快孵化培育科创型企业。年内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0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培育瞪羚企业100家,秦创原总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超过200个。

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设立100亿元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基金西安子基金、秦创原种子基金、大西安产业基金等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种子、天使和成长基金。推广技术交易信用贷、无形资产质押贷等信贷产品,支持担保机构为科创企业增信。培育壮大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型企业家三支队伍,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150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加快秦创原全球路演中心建设,办好硬科技创新大会、创投峰会和“科创西安”系列活动。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聚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强化政府监管,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缺位。加快数字政务建设,全市政务服务事项80%以上实现全程网办。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用地清单制”“交地即交证”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理顺开发区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工作机构,逐步精简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实现园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突出效能结果导向,建立开发区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推动市属国企专业化重组整合,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加大力度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深入实施企业上市“龙门行动”计划,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2家,大力推进股权投资行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投资高地。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让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的提升和融资成本的下降。加快金融要素聚集,积极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做好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引导设立总规模不低于50亿元的抗疫恢复发展基金,强化20亿元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增信基金规模效应,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恢复发展。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发挥产业、科创、会展、人文、区位综合优势,探索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推动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用好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发挥三星、美光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陕汽、隆基、法士特、爱菊等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探索发展海外仓、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打造国际仲裁中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800亿元、增长10%以上。

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按照港产港贸港城一体化的思路,深入实施西安港扩能优化行动。完善智慧口岸功能,落实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加快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二期建设,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积极拓展多式联运,持续提升长安号运行质效,深化“长安号+境内外城市港口”模式,加密“+西欧”线路,以日韩为重点培育东向通道,深度融入全球港航体系和物流网络。推动陆港空港协同发展,建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集散中心。

(五)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更有韧性更加宜居的品质之城

深入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补齐城市路网、管网、电网等短板。抓好地铁7条在建线路建设,年底前6号线二期试运营。实施二环三环路扩能提升工程,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户路、东临路等快速路工程,推进地铁、公交、快速路和城市慢行系统协同衔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地下综合管廊断点打通、连网成片。按照“同城同网”原则,统筹推进政府和城燃企业应急调峰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LNG)应急储备调峰项目。集中攻坚65座变电站及配套电力沟道建设,确保按期建成投用。全年城建投资完成1100亿元以上。

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防范风险”原则,稳妥有序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改造,着力解决基础配套、公共服务、消防和公共卫生等隐患问题。深入开展城市“双修”,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让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启动实施幸福林带周边区域、洒金桥等重点片区改造。深入开展违建拆除整治攻坚行动,不断提升城市之美。

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村)阵地建设,夯实基层治理力量,强化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开展物业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停车综合治理和交通秩序管理,持续开展医院、学校、景区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启动建设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与协同调度平台,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高效、更安全。加强市、区县、镇街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健康发展。

(六)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城市软实力和归属感

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加强考古调查研究,实施太平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基地和文物库房建设。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持续提升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展示水平,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实施革命文物主题保护展示工程,让文物“活”起来。落实“四严”要求,确保文物安全。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动文旅产业集聚发展,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到150个。持续提升《长恨歌》《梦长安》《驼铃传奇》《西安千古情》等品牌演艺影响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兵马俑文旅度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开通慢享西安·城市观光车,打造北院门、嘉会坊、永宁门等特色夜游板块,提升大唐西市、西影艺术中心等文创聚集区品质,构建“一核两廊八板块”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策划承办高规格、高层次会议会展,办好西部文博会、丝路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国际舞蹈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东亚文化之都”等对外交流平台,发挥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纽带作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文化旅游、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持续增加群众文化获得感。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办好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组织开展西安交响乐团大雁塔户外公演、“红五月音乐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实施文化惠民演出。推出《寻找刘文西》《山河无恙》等文艺新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强十四运场馆赛后运营管理,举办西安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创建国家综合体育训练基地。加快建设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积极做好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西安赛区各项筹备工作。

(七)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进一步丰富百姓“菜篮子”,积极实施设施蔬菜建设与提升工程,稳定生猪产能,加快推进渭北农产品物流城规划建设,确保蔬菜及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强化粮食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和反食品浪费行动。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抓好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临潼石榴、周至猕猴桃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试点,加强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防治。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认真对标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评价指标查漏补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化太仓—周至协作,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和社区工厂,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提升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深入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村庄历史人文典故和自然资源优势,打造11个市级美丽村庄示范片区。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周至、蓝田)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提高发展整体性、协调性。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做好县城空间规划和市政设施配套,大力提升县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推动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落实省“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和“一县一业”行动计划,打造县域首位产业集群。加快西咸新区、高陵、阎良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接合片区建设。深化“三变”改革,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村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八)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规划,巩固峪道峪口整治成果,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用途管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第二轮中央及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积极参与汾渭平原及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能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三基地一中心”建设,提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新建改造9座污水、污泥处理厂,污泥处置能力达到2800吨/日,实现“日产日清”。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前移关口管控污染风险。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双碳”西安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和“两高”产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设施配套建设,新建公共(专用)充电场站30个。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装配式建筑占比不低于30%。积极推进西咸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九)着力办好民生实事,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坚持就业优先促进增收。精准做好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继续做好“双减”工作,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新建、改扩建学校116所、新增学位10.5万个。深入推进“名校+”工程,持续加大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作力度,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双达标”工作。搭建智慧教育大平台,创建市级智慧校园40所。支持西安文理学院提质升级发展。

建设高水平“健康西安”。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三级医院帮扶支援或托管区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型医联体,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继续抓好住房租赁试点,有效增加租赁住房市场供给,年内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8.8万套(间)。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切实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推进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养老事业,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合法权益。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困难群众救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扎实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十)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细落实“四早”措施,科学精准从速处置局部突发疫情,不断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效能。建立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转换机制,完善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流调溯源、检测检验、医疗救治、隔离场所、物资保障体系,推进“三公(工)”深度融合。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提高早期发现和预警监测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重要物资储备和产能保障,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送得到、用得上。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推进市级重点医院、救治基地、平急结合传染病院和区县疾控中心建设,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年内建成市疾控中心新院区,全市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200万管。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建立疾病控制和卫生应急培训基地,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

毫不松懈抓好公共安全管理。推进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扎实做好城镇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持之以恒强化危化品、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巩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完善食品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和安全应急体系。加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建立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指挥体系,超前布局城市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系统。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推进中央巡视、审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八五”普法。规范行政执法,深化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坚持勤政为民。秉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信条,始终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持续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不断提高惠企便民服务效率和水平,努力做到让人民满意。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控制政府机关运行成本。

坚持实干担当。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一条铁律,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牢固树立抓落实的自觉意识,勤学善思、增强本领、真抓实干,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咬定目标、担当作为,突出实绩导向,让优秀者优先、吃苦者吃香。

坚持廉洁从政。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盯公共资源交易、行政执法、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等重点领域,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做好源头防范和治理,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风清朗。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启征程,中流奋楫再扬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公选王推荐参加陕西遴选的考生学习>>>

【2022陕西西安遴选重磅考点】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全文(方红卫)

【2022陕西公务员遴选重要文件学习】陕西省一号文件来了!

本文地址:http://lx.gongxuanwang.com/kdjj/lxsskd.html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22北京公务员遴选重磅考点】《人民日报》刊文: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下一篇: 【2022陕西西安遴选重磅考点】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全文(方红卫)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