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2月27日在潍坊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潍坊市市长 刘曙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潍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一道,开拓创新,扎实奋斗,圆满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6.7亿元,增长9.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0.2亿元,增长1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69.1亿元,增长1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9.5亿元,增长12.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科学应对我市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保证了用水安全,夺取了粮食丰收。
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加快构建“1669”现代产业体系,对重点产业进行专业诊断咨询,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分行业建立产业基金,突出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和重点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农业加快转调创。粮食总产达到93亿斤,肉蛋奶、蔬菜、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国家蔬菜种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全市新增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10个、农民合作社4292家、家庭农场2080家。“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1608个。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5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占比分别提高1.6个和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0.1%和9.2%。市内新增科技孵化器2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3家。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122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发明专利授权增长52.8%。福田汽车研究院、通信技术研究院等开工建设。潍柴林德液压国产化、福田汽车一工厂二期及中高档卡车扩能技改工程、盛瑞8AT产业化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化集群获批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面达到25%。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服务业加速发展。已建在建各类总部经济园区38个,新引进企事业单位总部(分支机构)410家。新增各类金融主体87家,全市金融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536.2亿元、4450.5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00亿元、增长60.5%。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5A级物流企业、五星级国际酒店实现零的突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98.5亿元,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布局更加优化。突破滨海保持强劲势头。率先推行“三张清单”“三制三零三全”管理模式,新增配套园区24.5平方公里,新开工过亿元项目108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园成功落户,14个县市区工业园一期配套基本完成,滨海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20%以上。9个生态小镇规划编制完成。科教创新园区5所院校实现招生,在校师生达到3万人。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建设。提升市区扎实推进。各专项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市区财政、规划、城管、环保等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到位。“13364”各项任务全面展开,落实重点项目161个。市区老旧小区改造、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计划启动实施,开工建设中小学校81所,竣工45所。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惠及群众5000户。重点片区(园区)加快建设,中国食品谷完成投资15.1亿元,食品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运营,一批新的重点项目签约入驻。潍坊总部基地完成规划设计和工商注册。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一中心、两园区”基本建成。两河开发顺利启动。总体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两河”防洪工程列入国家规划。开工建设产业项目344个。4个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县”,16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47个。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6%,提高1.8个百分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潍坊港2万吨级码头建成投用,万吨级集装箱船实现靠泊。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成功首航。潍日高速滨海连接线开工建设,潍县路改造工程具备通车条件。济青高铁市域线路及站点优化对接。潍坊机场运送旅客超过39万人次,同比增长194%;货邮吞吐量突破2万吨,机场迁建新址确定。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市级权力事项由8523项压减到3123项。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成效显著,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增长42%和110%。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功运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资产改制基本完成。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投入运营,东亚畜牧产品交易平台获准筹备。规模10亿元的市再担保公司注册运行,全市注册基金总规模达到115.6亿元。新增上市公司1家、“新三板”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5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77.8亿美元,跃居全省第四位。实际到账外资9亿美元。我市成为国家境外活体畜牧产品进口重要口岸。市综合保税区加快复制上海自贸区政策,北区建设及跨境电子商务申报工作顺利开展。“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境外研发机构达到22处,10家企业在境外建立能源资源基地。成功举办了鲁台会、风筝会和第四届中国画节等重要展会。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铁腕治污、刚性减排,加快建设生态美丽潍坊。“386”环保行动扎实推进。508个重点减排工程投入运行。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308家、生产线29条,新淘汰20吨以下燃煤锅炉66台,PM2.5浓度同比改善18.9%,“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04天,列全省第五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任务。全市公共自行车规模达到4.98万辆、年周转量6000万人次。“211绿色低碳建筑行动”开工项目45个,完成建筑面积450万平方米。城乡环卫一体化经验在全省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工作扎实开展,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建成运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
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5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0.1%。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18处、面积达到217万平方米。潍坊创业大学正式开学。全市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1.4亿元,落实贴息资金6000万元,带动就业3.7万人。城乡就业连续11年实现“双十万”。惠及472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完善,城乡一体的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建立,有量化标准的民生保障项目全部达到或高于省均水平。省定保障房建设任务提前完成。改造提升城乡中小学校舍164万平方米。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云医院”建设试点正式启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率先建立。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建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和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单独两孩”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7‰。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健全。综治维稳和社会治安管理进一步加强,群众安全感测评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经验被济南军区推广。对口支援、扶贫开发、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潍坊多年的夙愿。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各类会议、文件大幅减少,市直部门单位公用经费继续压缩。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务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把民主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主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51件、政协委员提案294件。推行政府重要文件、合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政府智库、法律顾问制度已经建立。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进一步落实,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查案件240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264人。
各位代表,在宏观经济下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潍坊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同心同德、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驻潍部队和武警官兵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在外潍坊籍乡亲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谨代表市政府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矛盾与问题。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上升,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产业、高效益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高。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强,国际化水平不够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领域存在潜在风险。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大,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够快,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还不够高。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法治政府建设任务繁重。部分公务人员法治意识不强,转变作风成果还不牢固。个别部门、单位仍然存在设租寻租和利益输送行为,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加快适应新常态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面前的新课题。对这些问题,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的总体要求和“四个深入推进”的指导意见,自觉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定位,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统筹“四一三”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加大转调力度,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改革攻坚,加强民生保障,努力在新起点上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潍坊实际提出的,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完成。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把“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作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把调整结构作为稳中求进的平衡点;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创新驱动的着力点;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开放的突破点。既勇于应对挑战,又善于抢抓机遇;既直面困难,又坚定信心;既重法治、守规矩,又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努力实现更高层次新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把稳增长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投资、消费、出口均衡拉动,确保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统筹调结构、稳增长,着力增加投量、优化投向、加快投速、强化投效。实施好“六大工程包”,重点抓好总投资900亿元的十大重点工程、总投资2000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50亿元。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节能环保、现代产业等重点领域,推进内涵效益型投资增长。以法治理念、创新思维破解项目审批慢、落地难瓶颈,提升投资效能。广开融资渠道,用足用活中央、省、市等政府投资,引导扩大外来投资,拓展市场融资,鼓励企业增资,增加社会融资总规模。强化消费的基础作用。抢抓消费转型升级机遇,多措并举促进大众消费,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项措施,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社会消费能力。实施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等“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加快培育消费新热点。推进内贸转型升级,建好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中心城区16条特色商业街和23个便民市场,大力发展高端连锁经营,规划建设乡镇多功能商贸中心。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中心城区重点公共场所3年内实现免费无线信号全覆盖。实施商务诚信建设行动计划,加大消费维权力度。稳定扩大出口。实施境外拓展计划,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确保全市出口额增长5%左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归根到底要保障企业健康运行。强化经济发展以企业为本的理念,既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共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分层次建立企业需求动态数据库,密切关注企业整体运行状况,研究破解企业“三难三贵”等共性问题的具体措施,增强企业生存发展能力。对标国内一流和国际规则,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工程”,营造各类市场主体生生不息、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意见,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为稳增长提供支撑。优化政策机制,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上档升级。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农业转调创、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服务业提速“四项工程”,按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要求,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为核心,继续邀请专业机构对重点产业进行诊断咨询,逐一“敲开核桃”,一行业一对策,在更高层次上明确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加快把特色产业做亮、传统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百业之基,也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潍坊农业最有条件“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要紧紧围绕“三个导向”,用好国家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三块“金字招牌”,深化改革,加快转调创,力争在全省、全国率先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更加严格管理投入品,推行强制性例行速检,加快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互享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实施“五位一体”品牌农业发展战略,打造农业品牌强市。强化科技、人才、金融支撑,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市。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农业新技术推广计划,推广土壤改良等“六项”新技术。实施农业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加快建设现代水利示范市。
做优传统产业。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石化盐化、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包装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产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改造提升一批。实施“两化融合”计划,加快建设工业4.0产业园等产业转型平台,重点组织100家企业示范引领,1000家企业启动实施,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产业智能化、智能制造产业化。实施制造服务化推进计划,重点抓好100个示范项目、促进100家企业启动实施、100家企业编制完成计划、系统培训1000名企业主管。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在更宽视野寻标对标,一行业一对策,一企业一计划,重点实施好1000个技改项目,促进产品升级、技术工艺更新、营销模式创新、产业链做优做强。加快实施林德液压国产化、福田汽车一工厂二期、盛瑞8AT产业化、生物基材料集群化等重大项目,扶持、引进一批新型业态、重点企业、关键技术,推动主导产品向终高端、绿色低碳、智能、进口替代和品牌产品延伸。推动一批优势产业、一批优势企业和一批名牌产品,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知名企业和国际品牌。优化重组一批。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重组、联合、参股、并购和国际合作,支持骨干龙头企业组建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加速产业链垂直整合、金融教育科技等资源优化配置。有序转移一批。支持过剩、低效产能向低成本地区有序转移;支持有市场前景、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和产业在有条件的镇、村布局产业园。实施新一轮退城进园计划,加速中心城区及周边部分企业有序转移、转型升级。依法淘汰一批。落实国家、省下达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任务。完善分区域逐步加严的产业、环境标准,倒逼淘汰一批“两高一低”产能,加速产业更新。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