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安排要开的会议还要再通知领导吗?
——兼谈工作要形成闭环
公选王童教授
2020年2月1日
日前,不下于两位学员问我:“领导要求开的会议还要再通知领导吗?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我回复说:必须通知,工作要形成闭环!
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某年我在某县任政府办公室主任,一天晚上,接到办公室副主任田某的电话,说分管农业的向副县长通知第二天上午8:30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研讨一下春耕生产,我说行。
第二天早上8:10分,我提前到了会议室。陆续有部门负责同志到会。田副主任大约8:20分到了会议室。
我问,向县长呢?田副主任回答说:“不知道,是向县说的8:30开会的,他自己清楚,应该会马上到。”
我有点犹豫,但还是没说什么。会场继续有部门负责人来到。
等到8:35了,我有点急了,问田副主任,向县长为何还不到?你给他打电话。
田副主任拨通了向副县长的电话。
“我没接到通知啊,我已经下乡了!”向副县长在电话那头说,虽然没开手机扬声器,但我们还是听得很清楚。
这该怎么办?领导要开的会,领导下乡了,还开不开?当然不开,散场吧。我给这些部门一把手不知说了多少个对不起。但还是从这些一把手的脸色中感觉自己的面子掉完了。
事后,我找田副主任,说你为什么不通知向县长呢?
他的回答跟这两位学员一样:“领导安排的会议还要通知他吗?”
我说:“必须的,工作要形成闭环!”
你不通知他,他怎么知道他的指示你落实了呢,或者中间还有其他原因不能开会呢,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开成闭环。
再讲一个我刚刚经历的事。
这次新冠疫情,武汉是重灾区。我除了有时在省防指帮忙以外,大部分时间在做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的工作。
2月16日,省防指部署,全市再来一次大排查,全面摸清“四类人员”。通知层层落实到社区,我是某社区负责某小区排查组的组长,其实我明明知道该楼栋至少有5位同志在省防指工作,近段时间没在这个小区、这个单元来居住。但是,我还是安排排查组的同志分别通过微信、电话、敲门等方式逐一排查,对省防指的几位同志也分别打电话,询问居住、健康、体温检测有关情况,做好登记。
省防指这几位同志接到我们排查组的电话,回复说:“终于接到你们的电话,我感到很欣慰,表示省防指的工作部署真正落到了实处,工作形成了闭环,这下我们放心了!”
这就是让省防指的工作部署在最后一环又反馈给了省防指,这才是闭环。
闭环思维强调的是“有始有终”、“事毕反馈”,领导安排一件事下来,你落实得怎么样,最后你还是要闭环到领导那里,做到及时反馈。闭环的本质,就是给别的确定性,不能让别人总是不放心。
再讲一例子,有一个老乡,一次想让我帮个忙,他有一批重要客户,想到某县去考察,但在某县没有熟人,能否让我帮忙找个人接洽一下。刚好,我有一朋友是该县的,我就给我的朋友打了电话,说我一老乡带客户来考察,希望提供一些帮助,说好后,我把我这位朋友的电话告诉了老乡,并交待说:“我已电话了,有需要直接给他电话。”
过了十来天,我也不知道这位老乡到底找过我这位朋友没,是否去了这个县没。一次,在一饭局上我刚好碰见了这位老乡,我问上次你去某县了吗?他说去了啊,你的这位朋友太给力了!我只苦笑了一下。我说你当时去了应该给我说一声,我也好给朋友说一声谢谢啊!
这其实也是闭环。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闭环思维,形成闭环效应。
就拿遴选答题来说,有许多案例分析题是要求指出材料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但往往好多考生,问题和对策是两张皮,问题是问题,对策是对策,这样的答题肯定不会得高分。再比如一个调研报告,就是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调研报告才是管用的报告,有的只指出了问题,对策找不到回应,没有下文。
所以夏晓华教授经常在全员群中说,工作部署了,要求大家回复两个字“收到”,这也是闭环。
没有闭环,领导的心总是悬着的,工作也就要像向天空打电筒,不知射在哪里去了。
所以,不管是谁部署的工作,你都要有回应、有反馈,形成闭环,工作才能圆满,才会有光环。
公选王推荐阅读: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