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将跳转至新网站进行购买,购买成功会自动刷新当前页面。
取消
立即开通
公选王官网 公选王网校 公选王APP
扫描下载“公选王APP”
加入VIP
提醒(0) 欢迎您! 登录 注册 会员中心 微信
15072428589
【2016北京市直机关遴选复习资料】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公选王遴选网 lx.gongxuanwang.com 2016-05-14 阅读: 9778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公选王遴选网导语]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是2016年北京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重要复习资料,参加2016年北京遴选考试的考生一定要多读细读。

第七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时期,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均等,保障基本民生,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市民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生活更加幸福。

第一章 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基础。要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衔接,为有特殊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及时帮助,让市民享有更好的社会保障。

一、努力促进就业增收

主动适应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优化就业结构和布局,精准促进就业增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优化就业结构和布局。结合产业升级转移,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就业,促进“高精尖”产业就业,增加保障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根据城市功能布局调整,推动就业人口随功能转移疏解,适度增加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就业。

做好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构建覆盖城乡、统一规范、上下贯通、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提升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专项就业服务。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到基层工作。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计划,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残疾人就业,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吸纳残疾人,促进福利企业发展,鼓励残疾人创业。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开展综合评价,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就业援助。构建人力资源二次开发体系,发挥退休人员的经验和技能。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与调控体系,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完善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和落实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健全农民增收机制,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工程,强化精准帮扶、定点帮扶,探索实施资产收益帮扶制度,建立帮扶工作责任制,确保低收入村、低收入户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筑牢社会保险网底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要着力推动社会保险制度统筹衔接、公平可持续,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实现社会保险人人享有、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统筹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覆盖各类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适度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企业年金管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待遇向大病和困难人群适度倾斜。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完善基金预决算制度,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全市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在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基础上,确保本市基金运行平稳。适时开展基金委托投资,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实现医保个人账户封闭管理。

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保服务。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多险统一”经办服务,逐步实现网上办理、自助办理。依托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缴费和社会保险金发放的便利程度。丰富社保卡功能,扩大社保卡应用领域。

三、健全社会福利网络

健全和完善救助、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守住守牢民生底线,营造充满关爱的社会氛围。

统筹实施救助政策。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制度体系,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有序衔接。健全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逐步扩大核对事项,确保救助服务公平、公开。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志愿者、社会组织等提供救助服务。

关爱有特殊需要的社会成员。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残疾人融合教育,使残疾适龄青少年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无障碍。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的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为妇女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提高孤残儿童养育标准,完善家庭寄养制度。新建北京市第三儿童福利院。健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多部门合作机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畅通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的渠道,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完善志愿组织管理、志愿服务规范、志愿者激励机制,倡导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让更多的人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弘扬慈善文化。

四、做好基本住房保障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完善基本住房制度和保障房供应体系,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自住型商品房建设。

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立足于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受益,矢力攻坚,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市级统筹,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尊重居民意愿,主动对接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和人口疏解,重点实施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等工程,同步提升周边基础设施、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能力,让群众住得更加安全舒适,2020年基本完成中心城棚户区改造。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坚持“以租为主”,主要通过新建、收购等多种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鼓励保障家庭承租市场房源解决住房困难。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法规建设,优化保障房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住房保障建设、审核、分配、退出及后期管理全过程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保障房公平分配、有序轮转。

稳步推进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设。完善自住型商品住房政策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支持居民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第二章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成就未来。要把教育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构建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所有人提供适宜的教育。

一、增强教育服务供给能力

适应首都城市空间布局、人口分布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在重点区域、重点阶段有步骤地扩大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切实满足适龄学生接受教育的需要。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创办幼儿园。根据学生数量增长趋势和不同阶段结构变化,重点加强小学、初中教育设施建设,适当增加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鼓励优质高中寄宿部、国际部在郊区新城、北京周边地区办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重视农村教师的培养发展,完善教师配置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师资源结构。

二、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以发展的方式,不断缩小区域、校际教育水平差距,努力为学生成长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全市统筹规划,重点加大对农村等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支持力度。加强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持续提高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以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多种形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引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在城乡间、校际间合理流动,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加大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平台整合力度,加强北京数字学校建设,推动优质课程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三、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增强学生体魄,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方志馆等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创新学习制度,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完善教育督导。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第三章 建设健康活力城市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起点。要以全面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发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构建适应城乡居民健康需求、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让城乡居民更健康地生活。

一、促进全民健康

持续实施“健康北京人”行动规划,更加注重疾病预防,推动卫生资源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倾斜,以宣传教育促健康,以行为方式促健康,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推动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经常、持久地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打造权威的健康知识传播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科学及时的健康信息服务。推动市民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行动,积极开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各种健康促进活动,重点加强对肥胖和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干预。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恰当、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推动急救等健康技能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进农村,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疾病防控,积极应对疾病谱变化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合理扩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范围和内容,适当增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服务项目,做好艾滋病防控。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水平,探索健康大数据管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整合健康监测、医疗记录、公共卫生服务等各类健康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全覆盖和动态更新。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控网络,鼓励大医院参与慢性病综合管理和干预服务,改善慢性病人群健康状况。加强急救能力建设,完善急救网点布局。提升应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建设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以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严格监管,强化企业诚信,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对网销食品药品的监管,建立销前检测、销中专业物流配送、销后可追溯的网络安全监控体系。坚持严格标准、严厉处罚、严肃问责,加快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

二、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求。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向市行政副中心、新城疏解优质医疗资源。完善康复护理体系,推动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加强各级各类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坚持合理布局,适当增加儿童专科医院。加大中医药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更好地为市民健康服务。推进医学检验和影像设备检查结果互认,逐步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和医药、医保、健康管理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发展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卫生投入向基层倾斜力度,结合人口分布变化,调整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全科医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引导医生到基层就业。按照基层功能定位配备相应药品,保障居民用药需求。以区域医联体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降低大医院普通门诊比例,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体系,方便群众就医。

推动社会办医。优化政策环境,推进非营利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民营医院品牌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加大向社会办医购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力度。提高社会办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有特色、高品质的医疗机构和各类健康管理机构,鼓励发展康复护理、儿科、产科、口腔、老年医学等需求潜力大的专科医疗服务,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办医合作,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

三、推进全民体育活动

依托一批国际一流场馆,办好一批世界顶级赛事,鼓励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俱乐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竞技体育运动队伍,增加一批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和品牌活动,提升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生活化水平,增强市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国际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奥运之城的国际影响力。

让健身更便捷。大力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让健身运动成为更多人的日常习惯。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推广普及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和1-2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在城六区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的土地和设施增设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在新城增加体育设施。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打造“一刻钟健身圈”,2020年基本实现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等赛事的品牌价值,打造一批以“三大球”和冰雪项目为主的国际精品赛事、自主品牌赛事,提升体育赛事商业化水平,扩大品牌赛事影响力。探索职业体育发展的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更多的职业俱乐部,推动群众喜爱、观赏性强、运动水平高的项目职业化,促进职业体育向更高水平发展。调整优化体育项目结构,巩固传统项目优势,培育一批新兴优势项目。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赛事,增强竞技运动队伍在国际竞技体坛的竞争力。

第四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系统实施生育、就业、社保、养老等政策,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安享晚年。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和延长生育假政策,做好妇幼保健、生殖健康等公共服务配套。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鼓励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让老年人生活更加便利。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全面加强无障碍设计理念,满足老年人生活及出行需求,扩大老年人活动空间。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人社会优待制度。鼓励老年人参加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活动及社会公共事务,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

全社会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强化家庭、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失独等老年人,建立服务补贴制度。大力倡导为老志愿服务和互助服务。积极培育发展为老服务的公益性慈善组织。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二、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实施居家养老幸福工程,着力推动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城乡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提供全面有力的社区支持。以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为重要节点,强化其在居家助老、社区托老、服务派送、技能培训、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枢纽和辐射作用。在社区设置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整合日间照料、文化休闲、健康管理、居家服务等功能。提高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为老服务能力。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配送系统,建立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养老服务。培育高水平的居家养老服务商。

促进健康服务优质便捷。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通过内设医疗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约合作、远程医疗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支撑。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防治、家庭护理、紧急救援等服务。将利用率不高的医疗资源转型为专业化的老年护理设施。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鼓励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对失能失智老人给予特殊照顾,加强对阿兹海默症预防、治疗、护理常识的宣传,推广防走失手环使用。

三、完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

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合力,推动建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公共养老服务设施的类型、功能、标准等,确保梯度清晰、功能衔接。2020年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0张,为失能老人等服务的护养型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70%。加大管理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改造提升街道、乡镇现有公办养老机构,提高床位的使用率。严格限定公办养老机构的接收对象,建立并完善评估登记和分类入住机制,优先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

第五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随着社会利益更加多元、诉求更加多样,社会治理面临更复杂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时期,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一、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形成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合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治理职责,推进政社分开,推动部分政府职能事项向社会转移。完善政府提供社会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在凝聚社会组织中的枢纽作用,逐步实现“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全覆盖。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着力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类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面向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领域开展公益服务。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动态监管,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完善退出机制。

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社会治理决策公开征询等机制,拓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管理工作体系。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二、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要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夯实基层基础。

创新街道社区治理模式。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组织、以社区服务站为工作平台,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拓宽居民参与的范围和途径。健全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整合街道乡镇社区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多养老、文化、体育、娱乐等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十个覆盖工程”,基本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构建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服务用房,不断挖掘各类空间资源,增加、改造相关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温馨开放的社区公共空间。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强化以认同感为纽带的和谐社区,形成和睦相处的社区氛围。

建设智慧服务社区。统筹建设便民服务终端网络,加强社区服务资源信息的集成利用,支持建立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智能配送体系,促进社会管理和服务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问题联动解决,实现“智慧社区、便捷生活”。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工作者培养、使用、管理、激励制度,形成结构合理、发展渠道畅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健全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吸纳更多的社区居民就近参与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将社区志愿者注册率提高到居民人口的15%,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占社区工作者总人数的比例提高到50%

第六章 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

提高区域整体就业水平,促进人力资源在区域内顺畅流动,协同发展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公共服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果,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大区域、更多的人民群众。

一、推动人力资源顺畅流动

健全一体化的就业服务机制,落实好国家社会保障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就业。

加强区域劳动就业服务。推动建立开放、有序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完善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建立区域相互衔接的劳动用工政策和人才政策,推进资质互认。建立区域内转移就业协作机制。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协作机制,共建共享公共就业实训基地。

推动区域社会保障有序衔接。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推动实现三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推进建设京津冀社会保障一卡通。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措施,推动京津冀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互认,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二、促进公共服务协作发展

建立区域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发挥好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共建共享社会公共服务。

推动区域教育合作发展。完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共同提高区域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中心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远郊区和周边地区辐射,推动一体化学校、集团学校、联盟学校在课程教学、文化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共建共享。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通过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探索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鼓励扶持在京高校通过合作办学、学科共建等多种模式,开展区域教育合作。支持组建"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促进高教科研资源共享。

深化医疗卫生协作联动。协同建设区域分级诊疗体系,引导在京医院通过异地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组建医疗联合体或医院集团、开展远程医疗、派驻专家、交流进修等多种方式,共同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支持在北京周边地区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护理院和康复医院。推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区域内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推进区域内执业医师一体化注册管理和多点执业,促进医疗人才流动。协同推动采供血、疾控和卫生应急合作,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推进区域养老服务合作发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基地合作机制,促进医养结合。鼓励健康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托管、合作等方式输出服务品牌和管理经验,提升区域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公选王”或“公选王遴选网”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热门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上一篇: 【2016福建省直遴选笔试考点】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四种意识(“两学一做”遴选考点)

下一篇: 【2016江苏省直遴选考点】罗志军:落实“三去一降一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公选王官方微博

关注我们,获取热门遴选发布资讯

  • 热门专题
  • 热门点击
  • 今日文章
关于我们| 严正声明| 联系我们| 申请友链| 付款方式| 网站导航| 今日更新
公选王网校——公务员遴选在线学习平台 公选王公务员遴选网——15年专注遴选研究 公选王网站——中国公选遴选考试培训领跑者,专注遴选考试培训研究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或者支付稿酬。
售前咨询:
131-6465-6773 / 150-7242-7607
售后服务:
150-7242-8589 / 173-6330-3787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
在线咨询

题库

APP下载

回到顶部